文/新戰略機器人全媒體 彭晴
在業內一片人機協作會是未來大趨勢的預言中,協作機器人鼻祖rethink倒閉了!
2018年10月4日,Rethink Robotics公司首席執行官斯科特?埃克特(Scott Eckert)通過電子郵件證實了這一消息。埃克特寫道:“我們是行業的先鋒和創新者,并一直專注于協作型機器人,但不幸的是,我們并沒有取得我們想要的市場成功?!?/p>
當然,在一片紅火的機器人產業發展浪潮中,Rethink并不是第一家黯然收場的企業,但它的倒閉還是跌破了大部分人的眼鏡,畢竟,創始人是有著“現代機器人之父”稱號的Rodney Brooks,投資方列表里還有大名鼎鼎的貝佐斯。但即便如此高端的配置也沒能挽救Rethink的江河日下,創業十年,十億融資,協作機器人鼻祖倒在了倒在了人機協作熱潮愈演愈烈的今天,教人唏噓不已。不過從rethink的前車之鑒中,機器人創業公司或許應該有更多思考。
技術創新很重要,但產品落地更關鍵
技術上的創新讓rethink一舉成名,Baxter和Sawyer,被業內稱為“最具成長性”和“革命性”的工業機器人,但市場對此并不熱衷,成立十年,一共賣出了2500臺協作機器人,其中還有大部分是賣給了高校實驗室,真正工業上的應用更是少得可憐。以犧牲機器人剛度和精度為代價而實現的人機協作在工業場景中并不具備價值,因為很難應用到實際的生產中,不能真正有效的解決市場所產生的問題,市場當然不會買賬。
所以很多人將rethink的失敗歸咎于技術的上的失敗,但與其說是技術失敗不如說是產品失敗。2011 年 9 月,Rethink 協作機器人 Baxter 推出,其創始人Rodney Brooks 為新一代協作機器人設定了一套新的標準。在 Baxter 產品中,除了安全到無需給機器人設置防護欄;它還操作簡單、上手快,工人無需寫代碼即可對機器人進行「編程」——工人只需帶動它的手臂運動,就可以完成簡單編程并進行作業;另外,Baxter 具有視覺傳感和力覺傳感等感知能力,Rethink 獨有的內置傳感器能自動學習如何「摸索」、「感受」傳送帶上的物件;更重要的是 Baxter 還不斷推出新的軟件支持,「相比起來,常見的傳統工業機器人及其相關設備內置的軟件就顯得一成不變了?!?/p>
低價、易用、安全、人機協作這些最初的設想最終都在都實現了,只是最后出來的產品并不符合市場的實際需要。
與rethink的黯然收場不同的是,幾乎同一時期成立,同為協作機器人先驅的優傲目前已經成功拿下超過一半的協作機器人市場,目前已累計售出了 25000 臺機器人(10倍于Rethink)。在協作機器人這條道路上,優傲選擇了一條完全不同的路。
UR機器人采用模塊化設計。在更加安全、易用的前提下,負載、重復精度不輸傳統機器人,價格與傳統機器人相比也只是稍高。因此在很多對速度要求不很高的場合,UR安全、輕便、易部署的優勢可以得到發揮,在市場中牢牢站住一塊生態位。
而優傲還在不斷開發新的應用場景,復合型機器人面世之后,優傲的協作機器人也成功搭載上了AGV小車,用于多工位的組裝、搬運工作。
與優傲相比,rethink太過于相信一項新技術的出現及其將開創的可能性,當然,這也許和Rethink Robotics創始人Rodney Brooks對于學術研究的執著也有關系,他曾是麻省理工學院人工智能實驗室的前任領導。他喜歡顛覆傳統,但他忽視了,單純上的技術先進在工業上來說是沒有任何價值的。這也是一部分學院派創業公司存在的問題,一昧追求技術上的創新而忽視了市場的真實需求。但對于一家創業型公司而言,沒有市場的產品可能只是一堆廢鐵。
完全依靠資本輸血是不現實的
成立至今,Rethink Robotics已獲得1.5億美元的風險投資,包括來自GEVent.、Highland Capital Partners和亞馬遜創始人杰夫?貝佐斯投資公司的資金。
1.5億美金,換算成人民幣差不多10億,十年十億,平均下來,基本上一年一億,在工業機器人市場,這些金額也算不少了。但很顯然,資本最終沒能支撐rethink走向成功。
相比于成立一年就倒閉的服務機器人TickTock以及第一個獲得 “中國機器人認證”的棠寶機器人這兩位難兄難弟,資本對rethink已足夠寬容,畢竟,對于一家只賣出2500臺機器人的公司,能夠存在十年,并且持續拿到融資,這也算是不容易了。當然,這一切可能要歸功于其行業先驅地位以及創始人的學界地位。
但企業缺失了自身造血能力是注定走不遠的。
拿共享單車領域兩家企業來說,摩拜跟ofo,前者已賣身美團,后者裁員賤賣傳言也一直不斷。和rethink一樣,他們都是行業先驅,你不能否認他們所帶來的時代開創性,但也必須承認的是,在商業上來說,他們都失敗了,作為一家企業,盈利應該是首要目標,但很顯然,他們都沒做到。資本的耐心是有限的,投資機構也不是做慈善,對于創業公司來說,沒有像大企業那樣雄厚的資金支持,要想存活下來,企業必須在短期內擁有自身造血能力,單純依靠資本輸血是不切實際的。
浪潮之下,最需要的是冷靜
Rethink雖然倒了,但協作機器人的熱潮并未退去。
國際研究機構Transparency Market Research曾發布報告稱,到2024年底,全球協作機器人的市值將達到950億美元,年均復合增長率達30%;巴克萊銀行的生產資料分析師也估計,2015年~2025年的短短10年間,協作機器人市場將從1.16億美元增長到115億美元。
巨大的市場潛力讓企業對協作機器人趨之若鶩,ABB、發那科、庫卡、安川,四大家族已全部入局,國內的新松、大族、遨博也已有相關產品。跟這些實力雄厚的大企業相比,創業公司在進入協作機器人市場之時應該更加謹慎。對于大公司來說,就算在協作機器人市場上失敗了也只是局部性戰略失策,而對于創業公司而言,就要涉及到存活問題了。
任何一個行業在發展壯大的過程中,都少不了那些身先士卒的開拓者,他們有些在經過洗禮后依然屹立,有些則倒在了浪潮中。而我們能做的,除了嘆息之外,是由此能少走一些彎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