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戰略機器人全媒體記者陳然
我國工業機器人產業呈現“高端產業低端化”趨勢,工信部相關負責人曾指出,中國機器人的“三化”問題比較突出:核心技術空心化、關鍵零部件進口化、高端產品邊緣化。
那么國產機器人產業如何快速建立話語權?隨著國家科研經費逐年上升,還有歐美政府放松中國海外并購,無論是內部技術攻關還是對外買技術,阻力都越來越小。相關技術基礎正逐漸形成。
目前,我國工業機器人企業通過強強聯手、并購與國產化,全面提升核心競爭力,帶動中國智能造實現彎道超車。
熟悉本土作戰是國內企業的先天地緣的優勢。強強聯手,“師夷長技”,又何嘗不可?
強者恒強,這也是一些原本水土不服的外企可以在我國市場縱橫捭闔,雄霸天下的原因。
目前,不少國際機器人企業已和中國企業合作并在中國設立生產基地,為中國市場機器人需求大幅增長提前布局。
業內人士表示,如果國產企業不在核心技術上突破,很可能出現中國的扶持政策,火了國外的企業。
2、拿錢買技術
機器人產業需要高技術、高人才、高投入。資金也是技術攻關的重要保障。作為國內家電業的代表,美的的技術積累相對薄弱。為了實現在新產業上的跨越式發展,美的發揮其利用資本上長袖善舞的優勢,通過海外并購來實現先進技術的快速整合。
“繼與安川電子合作成立兩家機器人公司,又參股安徽埃夫特智能裝備有限公司17.8%股權后;2017年,美的集團斥資292億元收購德國機器人制造商庫卡,隨后又將以色列傳動裝置廠商高創50%的股權納入囊中,多項大手筆出海投資,將美的發力機器人制造產業的‘司馬昭之心’彰顯無疑。”盡管業界人士對美的“買買買”的血拼之路持觀望態度。
收購整合,以資本換取核心技術,讓美的迅速跟上國外同行的步伐,同時也使其在短時間內與國際領先企業看齊,但最終還是要回到基于原點的研發設計。
作為制造業,如果只有‘造’,沒有‘制’,通過合資、并購方式獲得國際先進技術,但如果僅僅依賴于他人,本土工業‘制’的部分經過了幾十年,到后來可能依然沒有發言權。
3、自主化研發
對于我國機器人制造企業而言,發展分三步走:生存、壯大、最后是國際化。不斷適應形式的創新,是企業生命力的源泉。
同是家電企業進軍機器人領域,格力的方式卻并不相同。
格力更為側重掌握自主核心技術。格力認為,單靠買是買不回核心技術的,自主創新才是真正的出路。因此,格力做機器人,沒有選擇收購,而是自己招募技術人才、自主研發。格力從2013年開始全面進入上游的智能裝備領域,幾年來投入達200億元。董明珠曾表示,發展智能制造、推動中國制造轉型升級,寧可慢,也要實現自主創新,必須要走自主創造的道路。
專業人士認為,在自主創新領域,如果我們只有‘新’,只是翻新,難見‘創造’的部分,其產品的含金量,大家心知肚明。此外,企業自主創造,大可以根據自身實力及優勢,選擇最擅長的部分進行突破,而沒有必要全盤攻堅。企業之間也需要精誠合作,如此才能提高整體的競爭力。
中國品牌之缺
如何建立自己的品牌,也是我國機器人企業需要突破的一個問題。
有業內人士透露,我們國產機器人在某些展會上幾乎無人問津,與國外品牌相比,可謂‘全線潰敗’。玉顏不及寒鴉色,不是我們的產品不好,只因為在他們的印象中,國產機器人滿足不了他們的要求。這是中國品牌之缺。如何建立自己的品牌,也是我國機器人企業需要突破的一個問題。
一個制造業品牌是否能被稱之為成功,前提是要有競爭力的核心產業技術創新與優秀的工藝設計。
通常意義而言,在一個制造產業鏈中,處在利潤金字塔頂尖的是核心技術、工業設計、渠道銷售、品牌影響力四者,在實際商業上下游鏈分工體系中,企業即使在核心技術和工業設計上缺位,依然可以在渠道銷售和品牌上為自己增色,通過規模化優勢,獲取高收益。
當傳統渠道優勢逐漸褪色,在余下的分工鏈條中,產業核心技術、工業設計的重要性就會不斷被強化。
前人鋪路,后人接棒
實現“中國制造”向“中國智造”產業升級
在充沛資金、廣闊市場和優惠政策的支持下,中國機器人制造一定會在將來成為國際競爭中的一支重要力量。要想在機器人領域獲得長足進步,拔苗助長并非好事,我國企業應該從根本上一步步解決問題。“前人鋪路,后人接棒”,為實現“中國制造”向“中國智造”產業升級,不管目前我們離掌握核心技術有多遙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