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已連續五年位列全球最大的工業機器人市場,國產工業機器人的占比首次下降—兩組數據之后,是中國機器人產業走到了創新能力亟待提升的關鍵時刻。
2017年,中國工業機器人市場銷量再創新高,超過14萬臺,平均增速達到60%。“但是,整個國產機器人的占比突然下滑6個百分點,這是非常大的特點?!?/p>
創新迫在眉睫
“向價值鏈上游爬升,是中國機器人產業需要長期面對的挑戰。”麥肯錫亞洲運營咨詢業務及物聯網負責人Karel Eloot表示,中國機器人產業發展面臨著諸多挑戰。如機器人人才有限,知識產權也比較缺乏。
據統計,現在中國只持有不到1%的工業機器人專利。8000多家機器人公司中,大多處在低端市場,而且大多數公司業務重點在系統集成,沒有自己的產品原型,也沒有復雜的產品解決方案。
對此,曲道奎也深有感觸。他表示,國產占比下滑,主要是外資機器人企業的品牌、技術等綜合能力領先于國內同行,加之此前積累了良好的客戶群體,當市場需求向好的時候,很容易將產能快速釋放。以汽車制造業為例,去年外資品牌在該細分市場的占有率接近九成。而技術含量較高的焊接類應用中,本土機器人也處于弱勢地位,市場份額不到15%。
與創新能力匱乏相伴相生的一個情況是,價格戰廝殺激烈。一些廠商希望通過降低價格占領市場。這就導致產業出現了一個怪圈——引進國外先進技術的時候是買什么什么貴,因為國內好幾家和人家去談,引進以后是賣什么什么便宜,因為大家都在以很低的價格來賣。國產占比下滑充分證明,并不是價格降得多就可以占領市場?!爸饕强次覀兊男阅苁欠衲軌驖M足用戶需求,把價格作為產品的核心競爭力,非常片面。在產品性能一致的基礎上,價格才具有核心競爭力,否則的話單純地追求低價格是沒有意義的”趙杰強調。
從客戶角度來看,耐用性和穩定性涉及到投入成本回收。即使第一年購買低價產品,如后續出現質量問題,很多用戶又換回進口產品,這樣就造成了用戶對國產品牌的普遍不信任。
哈爾濱工業大學機器人研究所所長、國家“智能機器人”重點專項總體專家組組長趙杰舉例表示,以聯想和華為為代表的兩個流派分別叫做“貿工技”與“技工貿”,一種是通過并購引進消化掌握核心競爭力,另一種是自主研發。國內機器人企業也存在這樣的兩種發展模式。兩種模式沒有對與錯之分,但真正的核心在于,無論是走“貿工技”還是走“技工貿”,最終結果是看能否掌握核心競爭力。如今,聯想的尷尬和華為的蒸蒸日上,充分說明掌握自主核心競爭力的重要性?!爸挥姓嬲膭撔鲁晒拍軒碚嬲纳虣C,如果沒有創新的成果,沒有一定突破性的過硬產品,我們談商機、談產業都是空中樓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