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的新經濟以信息革命為背景,其核心是推動由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驅動的數字經濟的蓬勃發展。當前,各產業以及各企業都在全面擁抱數字化轉型,挖掘并建立新一階段的商業價值。然而許多公司卻沉迷AI 等技術給自己帶來的光環,對最終承載技術的產品欠缺思考,分不清手段和目的的區別,沒有切實為企業降低成本或提高效率,沒有創造自己的價值,最終成為泡沫的一部分。
作為一家以 AI技術為核心的產品公司,曠視科技的關注點是有價值的產品,而不僅僅是技術本身。
曠視科技聯合創始人唐文斌認為:“企業數字化,任何的數據在線化都是手段,并不帶來實際價值,但是最后形成的是企業運營、管理的創新,這才是目的。其實我們看人工智能企業,或者我們自己在做的各項人工智能產品,我們會發現做的所有技術本質上都是手段,而 AI技術是為了做產品的一個手段,而你做的產品其實是實現場景價值的手段。”
▲ 曠視科技聯合創始人唐文斌
曠視深扎人工智能領域7年
曠視成立至今已深扎人工智能領域7年,而從成立伊始曠視就始終堅持并貫徹“技術信仰”和“價值務實”,希望用人工智能為人類創造美好。在今年,曠視在賦能產業的途中更加清晰了自身使命——以非凡科技,為客戶和社會持續創造最大價值。
目前,曠視正沿著自身 AI+IoT 的戰略布局,為涉及公共IoT、商業IoT和個人IoT領域的眾多產業,持續帶來“降低成本、提升效率、優化體驗”的價值輸出。
作為一家 CV公司,同時又處于人工智能這一新興產業,曠視是通過何種“手段”去實現自身的價值創造?對此,唐文斌也給出了答案:“我們的手段最早是做計算機視覺感知,但在實際應用中,我們發現只做計算機視覺并不能呈現出最終的價值,這價值是需要靠后面的決策和行動來呈現。”
進軍機器人行業 以智能物流為切入點
所以,曠視在以技術為基礎實現價值創造上,是在遵循著“由感知到決策再到執行”的邏輯。而這套邏輯需要企業去接觸真實場景,從場景倒推,才能明確邏輯應用方式。唐文斌以曠視進軍機器人領域為例:“曠視現在將物流機器人做為自身核心業務之一。我們發現,在物流行業的倉庫中,揀貨員有時需要在零下10度的環境里每天走 30-40 公里,大部分人不太愿意去干這么辛苦的活,隨之帶來人力成本和人員流失率的居高不下。針對這種場景,我們選擇做機器人,我們希望在賦能機器之眼之外,用機器的‘腿’解決行動的問題,用機器的‘手’去解決抓取的問題,我們通過一系列的產品組合對這類場景實現降本增效和體驗優化。”
沿著這套邏輯,曠視開始進行自身的物流機器人業務實踐。而目前,曠視已打造出全亞洲最大的機器人智能倉,實際投入 500 臺 AGV機器人,更加入了機器臂以及其他一系列智能化設備。在今年的雙十一中,這個倉庫在當天出了 8萬多的訂單,整體的人效提升了 44%。
機器人也好、算法也好其實本質上都是手段,手段注定是要為具體場景服務的。曠視是做感知技術出身,感知之后需要做的是控制,當能夠控制很多機器的時候,則需要讓機器聯動起來去完成場景的運轉,最終才能實現人工智能產品的價值創造。面對未來,唐文斌也籌劃了曠視科技的路:“我們希望通過以上這樣的一些手段回到場景的價值,回到我怎么樣幫助場景去降低成本、去提升效率,我們希望能夠提供一個叫做機器人網絡的大腦,這就是我們接下來想做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