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戰略機器人全媒體 彭晴
3月底,南京熊貓發布公告稱擬終止實施上海熊貓機器人科技有限公司投資項目,引發業內一陣討論。與此同時,食品飲料巨頭娃哈哈成立了浙江娃哈哈智能機器人有限公司,正式進軍機器人領域。
墻內的人想出去,墻外的人想進來,在智能制造風潮的席卷下,機器人行業似乎成了一盤看不懂的迷局。
“退出”與“進入”背后,企業有何考量
在南京熊貓發布的公告中顯示,截止2018年12月31日,其全資子公司上海熊貓機器人科技有限公司實收資本是人民幣600萬元,資產總額和凈資產均549.14萬元;2018年度,該公司凈虧損47.56萬元。關于終止該項投資南京熊貓給出的理由是為了優化資源配置,提高現有的資源使用效率,說白了,就是不掙錢,投資不能帶來收益自然要盡快轉移目標。
事實上,“不掙錢”是目前國內市場大部分機器人企業的常態。對于這家成立三年的公司而言,“不掙錢”其實是很正常的事。工業機器人領域的進入門檻并不低,技術的研發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企業在前期需要付出大量的時間及金錢成本,而由于工業領域的嚴謹性,產品在推向市場的過程也并不簡單。所以,“掙快錢”在機器人行業是不存在的,當然,那些用機器人項目騙國家補貼的企業除外。
但話說回來,企業的首要目標自然都是盈利,既然不掙錢為什么又有企業扎推進入玩“跨界”?
業務拓展?科技轉型?跨界到底圖什么
與南京熊貓終止機器人投資項目不同的是,扎推進入機器人行業的企業也不在少數,除哇哈哈之外,2013年,錢江摩托開始陸續進行機器人相關研發;2016年,愛仕達收購錢江機器人51%股權,正式進入機器人和智能制造行業;去年房地產巨頭碧桂園800億強勢進軍自然不用多說,家電企業例如美的格力創維等也早在大力布局。
從全球范圍來看,2018年全年全球機器人產業市場規模超過298.2億美元,同比增長28.5%,巨大的市場前景是企業進入的原因之一。
而從上述企業中不難看出的是,不管是娃哈哈愛仕達,還是一眾的家電企業,其企業本身對于自動化就有一定的需求,進軍機器人行業能夠在滿足自身需要的同時還能拓展業務范圍,聽起來不失為一樁好生意。除此之外,隨著智能制造風潮的盛行,傳統制造業都在需求轉型,入局機器人對于這些企業來說也是其科技轉型的一步。
不過盡管應用端企業進入機器人市場盡管從某種程度上而言能夠更有效的打磨機器人的場景適用性,但說穿了到底還屬于外行,其難度也不小。所以大部分企業在初進入時會選擇收購來完成,如愛仕達收購錢江機器人、美的收購庫卡。
但收購似乎也不是萬能的,2018年,被美的收購的庫卡訂單收入33億歐元,同比下滑了8.5%;營收32億歐元,同比下滑6.8%;息稅前利潤率3%,同比下滑1.3個百分點;稅后利潤1660萬歐元,暴跌了81.2%。今年三月,庫卡宣布將裁員350人縮減開支。
顯然,不論是收購還是自主研發,企業“跨界”機器人行業并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退場也罷,入局也好,但愿業內人士能在市場迷霧之中,得以窺見先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