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衛星通訊社日前發布題為《沒有中國,歐洲機器人廠家將破產》的文章。文章中分析對比了中國與歐盟國家對于技術轉移的不同看法。
以下則為該文章的摘編:
“中國是德國和歐洲好處多多的伙伴和厲害的競爭對手。”參加北京"一帶一路"國際論壇的德國經濟和能源部長皮特阿爾特邁爾宣布道。他還補充說,如果能夠解決在華外國公司市場準入和必須轉讓技術問題,中國和歐盟關系可以取得好的進展。
與此同時,無論是美國還是歐盟,都更為經常地發出保護本國技術的呼吁。但中國卻有不同的看法。
中國正在研發先進技術方案
庫卡公司營銷戰略副總裁安德里阿斯·巴烏艾爾在接受俄羅斯衛星通訊社采訪時指出,中國大多數工業機器人暫時都是進口的,但伴隨對外國技術的學習,已在研發本國技術。
"中國機器人進口量居高不下,我覺得,大約有75%,本國產的僅有25%。如果看一下中國如何發展機器人技術市場,可以發現非常有意思的現象。開始時,中國人投資搞機器人生產,因為他們沒有本國制造。但很快中國人發現,一切并不在于機器人生產,而是要發展本土集成中樞,可將所有創新結合起來。原因在于,機器人僅是一個組件,總體生產要比機器人貴3~10倍。所以,中國開始時將重點放在機器人生產商,后來明白,沒有綜合技術是沒有任何意義的。中國人知道,集成更為重要,他們開始支持本土可研發綜合技術的集成企業。"
西方公司對中國趨之若鶩
一方面,歐洲人的煩惱是可以理解的:似乎,國家值得驕傲的先進技術公司賣給外國人。但中國卻從另一個角度看這個問題。中國機器人產業聯盟執行理事長兼秘書長宋曉剛在接受衛星通訊社采訪時指出,企業決定是否轉讓技術,誰也沒去強迫公司、其中包括庫卡公司進入中國市場。因此,指責強制轉讓技術是沒有依據的。宋曉剛強調,公司自己想進入中國,沒有中國市場,歐美大型機器人企業,其中包括庫卡公司早就破產了。
“從某種方面來說,是個好現象。我跟外國公司打交道很多年了,從公司本身來講,其實,我覺得很多公司對于在中國到底發展得怎么樣,到底賺了多少錢,他們是心知肚明的。我就舉個例子,像庫卡,如果不是因為這一輪中國機器人市場起來,庫卡現在可能已經破產了。不僅是庫卡,也包括其它幾家公司。中國為什么發展得這么快?的確跟與國外的合作,包括與最早在上世紀50~60年代俄羅斯的支持是分不開的。但是有一點,我不知道國外人有沒有想明白?就是從技術本身到產品本身,最終對公司來講,是要實現盈利的。但中國的市場就是大,不僅規模大,而且門類多。國外很多人一說中國都是偷技術的,我覺得這里面有很多不同的理解,和不同的看問題的角度。實際上,外國公司,包括合資公司,到中國來的時候,或者共同開發市場的時候,是有協議的。我給你提供市場、提供維修服務,那么哪些技術你必須在中國實現。這是有協議的啊,這是第一點,所以這怎么能叫偷竊你的技術呢?很多這樣的。當然,仿造的東西也存在,包括德國最早仿造英國的東西、日本仿造德國的東西、德國仿造美國的東西,這種現象都有過,這在市場競爭中是不可避免的。但絕大部分來講,包括你原來到中國國內來建合資廠,中國政府和地方政府給你提供了土地、稅收和市場方面的優勢,為什么投給你呢?就是因為你的技術先進,能夠加快市場發展的進度。而發達國家卻老是指責中國的知識產權。"(文章來源于環球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