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戰略機器人全媒體實習記者 程麗娜
近日,在燒完2億多美元的融資后,曾獲蘋果青睞、一時風頭無兩的微型機器人Cozmo的制造商Anki公司面臨倒閉。2018年11月輝煌一時的全球智能家庭社交機器人鼻祖Jibo 宣布破產,將旗下的知識產權及資產和IP出售給紐約投資公司SQN Venture Partners。從名聲大噪到黯然收場,這些企業傷逝的背后昭示著明星機器人企業生存難點。
與之相比,更能賺足眼球的波士頓動力,也幾經周轉,數次易主,險些走線神壇。如今,波士頓動力終于宣傳要將商業化提上日程,如此種種,折射出機器人技術商業化落地之難,大眾視線并不能轉化為真金白銀,如果無法將所掌握的科技產品推向消費市場,依舊會被時代淘汰。
解讀家庭機器人jibo之殤
Jibo公司于2012年成立,團隊由MIT博士Cynthia Breazeal領導,其研發的機器人jibo于2014年亮相Indiegogo,定位為“全球首個家庭社交機器人”,jibo圓滾滾的外形,靈活轉動的身體結構和呆萌靈動的表情一出現立馬引起轟動。
在眾多科技愛好者的追捧之下,Jibo機器人通過Indiegogo平臺眾籌了超過350萬美元,相當于眾籌目標的 230%,最后總共籌集將近7300萬美元的風險投資,但就是這樣的明星產品,最后也難逃一劫,說到底以下三點是jibo的致命傷。
1、技術難點限制產品量產
在萬眾矚目的亮相之后,jibo的量產變成了“難產”。jibo的硬件結構設計、語音、視覺交互、系統等多個技術難題有待解決,Breazeal團隊不僅要有涉足機器人領域的專家,還要有語音識別、人機交互、游戲、動畫等領域相關的專家參與到開發當中。
對于產品無法很快上市的問題,jibo曾向開發者發布了應用程序工具SDK,讓公眾也參與到Jibo的研發當中。SDK開放的能力包括語音技術、視覺處理、伺服馬達的交互能力,開發者可使用JavaScript API調整機器人功能。但是由于產品沒有足夠的銷量數據、用戶數據支持,開放的SDK對開發者的吸引力并不大。
2、盲目擴張市場又力不從心
Jibo的美國版還沒上市,在本土都沒站穩腳跟,就盲目的擴張國際化市場。后來Jibo因為無法一一達到各地的使用要求,不得不取消大量的海外訂單,只向加拿大、美國的用戶發貨,在本土涉及到的語言、本土內容、服務接洽等問題還帶有待解決。又在2015年8月初,宣布獲得了1100萬美元的戰略投資,想要開拓東南亞市場,其中的投資方包括Acer、Dentsu Ventures,中國的東方網力、日本的operators KDDI和韓國的LG Uplus。Acer 能給予供應鏈方面把控的幫助,KDDI、LG Uplus 是日本、韓國的知名運營商,能夠提供銷售渠道,東方網力深耕于視頻領域,能夠助力 Jibo 加速實現中國的本土化。2016年6月份,Jibo創始人Cynthia Breazeal和CEO Steven G.Chambers來中國進行了公開演講,為宣傳造勢。2017 年初,Jibo 攜手物靈(東方網力子公司),在 CES 2017 上完成了全球首次亮相,當時展示的 Jibo 還是個 Demo,也有不少行業大佬駐足,例如搜狗 CEO 王小川、百度度秘事業部總經理景鯤等。東方網力的董事長劉光曾對Jibo的中國本土化表現的非常樂觀,認為開放的SDK會是一個解決方法,還表示會成立專門的基金用于本土化SDK的開發,然而時至今日卻是事與愿違。
3、市場機不可失時不再來
長時間的產品打磨和優化,讓消費者和眾籌者經歷了2~3年的跳票周期,在這期間許多比Jibo晚發聲的智能產品,都已經搶先一步占據市場,例如以亞馬遜、Google 為代表的智能音箱等產品,亞馬遜Echo Show僅售價299 美元,而Jibo售價899美元,明顯沒有價格優勢。即使一再企圖喚起追隨者的熱情,但是Jibo 的一再跳票已經將所有人的期待消耗殆盡,期間開始有人要求Jibo公司全額退款。直到眾籌的三年之后,2017年9月Jibo才正式面向眾籌者發出第一批產品,同年10月正式全網開售。
在Jibo發貨期間,等待已久的用戶紛紛曬出相關的測試視頻和文章,其中不可避免的有了理想和現實的差距。比如語音和人臉識別上存在一定的誤差,并沒有宣傳視頻里演示的那么生動;智能家居中控方面,因為要通過第三方平臺實現控制,實際體驗并不足夠流暢;而且因為內容缺乏、功能未得到完善,Jibo 無法看視頻、玩游戲和視頻通話,除了擠眉弄眼之外,屏幕幾乎成了擺設。
雖然Jibo從“正品”變成了“9塊9包郵”,但是在2017 年底還是力壓 iPhone X 登上了《時代周刊》封面,這也是屬于它的最后輝煌時刻。在消費市場里,高價格的jibo是一個小眾、不成熟的極客產品,一直失敗的商業化進程,讓高投入、低產出的淘汰成為必然結局。
而說到將極客產品玩到最極致的還是波士頓動力公司,從人型機器人Atlas到機械狗SpotMini,波士頓動力幾經周折,如今也在尋求商業化轉型之路上加速進程。
幾經波折的波士頓動力
1992年波士頓動力公司從麻省理工學院獨立,多數人對它的印象就是個資金充裕的機器人實驗室,專注于研發各種各樣的動物機器人,而非商業公司。其CEO萊伯特也曾希望通過簽署軍事合同延續科技研發,聯邦合同數據庫列出過自1994年以來波士頓動力公司獲得的國防資金,總數額超過1.5億美元。但因為產品的一系列復雜原因,隨后波士頓動力被Google高層有“安卓之父”之稱的安迪?魯賓主導收購,又因為Google公司的層層顧慮,以及對短期內無法盈利的項目的舍棄,2017年6月波士頓動力被轉手賣給軟銀。如今從波士頓動力最新發布的招聘信息可以看出,該公司開始重視開發能夠銷售的產品,招聘的其中一個職位主要就是幫助公司在物流、建筑和商業安全領域找到機器人應用途徑。
首款商業化機器人問世
在被軟銀收購一年之后,波士頓動力終于宣布了一則重量級消息,要將所研發的機械狗SpotMini在2019年投入商用。能讓波士頓動力的科技狂熱分子開始走向商業化,或許大股東軟銀施加了一定的壓力,軟銀在收購波士頓動力之前旗下的Pepper機器人,早前已有消息稱,負責Pepper機器人研發及銷售的Softbank Robotics虧損連連,已于2017年3月底陷入資不抵債,軟銀難免擔心波士頓動力重蹈覆轍。
波士頓動力CEO Marc Raibert表示現在已經擁有了10臺SpotMini原型機,還將與制造商合作生產100臺,到今年波士頓動力將以大約每年1000臺的速度生產SpotMini。根據官網介紹,SpotMini 高 0.84 米,重 30 公斤,有 17 處機器關節和一個五級自由度的連接臂,具備3D視覺系統,完全電力驅動,是波士頓動力旗下噪音最小的機器狗,在充滿電的情況下可運行90分鐘,可以彎曲的四肢和靈活的移動性,讓 SpotMini 能觸達大型機器人和輪式、履帶式機器人無法觸達的空間,蛇形機器臂則可以幫助SpotMini完成開門一類的動作,還已經完成出了任踢不倒、輕步快跑的高難度任務。
波士頓動力想借助卡通片中深入人心的機器狗形象,向公眾推廣第一款商用機器人。娛樂功能、應急響應、安保,是波士頓動力眼下短期內專注的應用場景,倉儲物流、配送以及工程建設、看護服務是波士頓動力將著眼于的中期和長期目標。
商業化落腳著重在物流領域
SpotMini商業化率先測試的倉儲與物流配送領域,Marc Raibert表示SpotMini能夠成功實現80%的到家配送,完美實現“最后一公里的交付”。除此之外SpotMini還可以與其他機器人(比如無人機、機器蛇等)組隊執行搜索和救援任務。
波士頓動力還表示SpotMini也是工業、安全和維護的理想選擇,目前已和日本的大型建設公司竹中工務店(Takenaka)、藤田(Fujita)展開了測試,在建筑工地里采用 Spot系列機器人,協助建筑工地作業,它通過攝像頭進行自我導航,同時也通過攝像頭采集環境數據。波士頓動力還開發了遙操作模式,讓人類可以在遠端觀看機器人傳回的實時影像進行操作。Raibert指出這套視覺系統不僅是用來導航,還能夠辨識物體、移動方向以及計劃路線,因此即使是狹小的樓梯轉彎過道,Spot系列機器人都能迅速反應、輕松上下。
波士頓機器人還將看護服務作為了長期發展領域,能看到這一點并非沒有根據,美國機器人頂級制造專家Rodney Brooks曾在2016預測,老年陪護機器人在未來的20年將會有很大的市場,《衛報》也曾報道過,預計到2025年,日本市場將面臨37萬護理人員空缺。
推出平臺定制個性化機器人
波士頓動力在提出商業化計劃的同時,也提出了一個更大膽的想法,其CEO Raibert 希望打造一個類似iOS和安卓操作系統的通用平臺。用戶會得到一個基本款的SpotMini,再與波士頓動力或第三方一起構建硬件和軟件,例如手臂及其他組件等,從而無限拓展SpotMini的功能和應用。例如SpotMini機器臂使用的擴展端口支持第三方設計和生產的附加工具,用戶可安裝攝像頭、傳感器等等,這樣按照客戶需求生產的SpotMini可以應用在不同領域,面向廣大市場更加具有實用性。
對比這兩大明星企業的商業化進程可以看到,相對于jibo公司的瘋狂輸出,波士頓動力的商業化更加穩扎穩打,機器人jibo本身應用領域有限,不像波士頓機械狗可適應廣泛的應用場景。再說到產品的研發,jibo的研發團隊顯然遜色于波士頓動力,長期的產品研發讓jibo最終錯失市場良機,而機械狗SpotMini現已進入量產,完全可以銷售給消費者,最后波士頓動力的“平臺策略”也深得人心。
眼見它起高樓,眼見它宴賓客,眼見它樓塌了,在狂熱的研發背后也需要理性的回眸,jibo曾被《時代周刊》評選為2017年度最佳發明之一,因為企業的商業化無法落地就此夭折,波士頓動力是否能夠有更好的長遠發展,還需要后續觀察,對于未來的規劃,其CEO Marc Raibert提出了兩個策略方向:一是通過長期的R&D項目投資,打造出包含各種人類夢想中元素的機器人,二是致力于打造SpotMini一樣的“機器人商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