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戰略機器人全媒體 彭晴
作為國產AGV領軍企業,疫情并沒有阻礙新松前進的腳步,無論是在傳統汽車行業還是新興領域、國內還是海外市場,新松AGV業務依舊保持著可觀的增長速度。目前,其AGV市場保有量已超過10000臺。
新松機器人移動機器人BG副總裁王玉鵬
汽車行業頻獲訂單 新松AGV業務逆勢上揚
據新松機器人移動機器人BG副總裁王玉鵬介紹,2020年,高端汽車客戶對新松AGV需求不減反增。“我們成功入圍了寶馬汽車全球合格供應商體系,簽訂了3年業務框架合同;取得了米其林輪胎全球工廠激光叉車部署的框架協議,并已經開始實施;與奔馳、本田、豐田、大眾業務開展順利,還取得了國內著名動力汽車電池廠批量采購近200臺高精度對接AGV,其中近一半將應用在德國工廠。”
圖:新松AGV在寶馬工廠
圖:新松AGV在陜汽
除此之外,疫情期間,新松還拿到了美國新能源汽車上海工廠近百臺總裝AGV訂單,王玉鵬表示:“此項目是一種全新造車理念和模式,相信此項目成功實施,將在汽車領域起到標桿示范作用。”
在整體汽車市場低迷的大環境下,新松能夠逆流而上,王玉鵬認為,這一方面在于新松AGV在汽車制造及零部件領域有領先的技術優勢以及優秀的團隊,另一方面則在于新松聚焦的中高端市場擺脫疫情影響非常快。“疫情最嚴重時期,我們認為今年市場很不樂觀,但隨著疫情穩定,新松AGV業務開始逐漸恢復,上半年業務進展完全出乎意料,與去年同期相比還有一定增長,其主要原因可能取決于這幾年新松AGV緊盯高端優質客戶,特別是行業龍頭大客戶,這些客戶的投資并沒有縮減,同時這些客戶擺脫疫情影響較快。今年下半年相信隨著疫情穩定,高端市場需求會進一步放大,取得既定市場銷售目標,我們還是充滿信心的。”
除汽車行業外,王玉鵬還提到,新松在智能制造領域、半導體、3C、商用醫療、糧油煙酒民生、物流倉儲配送等領域也都取得了不俗業績,為實現2020年業務目標打下了堅實基礎。
圖:新松AGV在新能源行業應用
多服務機構助力復產,海內外市場同步推進
早在疫情前期,為了盡快恢復對于疫情造成的影響和不便,新松總公司各服務部門和全國各地服務機構多管齊下,為新松移動機器人的項目實施提供了巨大的努力和幫助,同時,新松的海內外AGV業務也得以快速開展。
王玉鵬解釋,“以疫情最嚴重的武漢來說,上汽通用武漢工廠是新松AGV部署最多的客戶,涵蓋四大工藝車間近700臺左右AGV,我們于4月10日接到復工調試通知后,公司大力支持,新松生產的口罩支援各個工藝車間,同時新松武漢服務辦事處馬上進駐企業,幫助企業迅速復產復工,得到客戶一致好評。”
除了國內,目前新松AGV大約有近億元的海外項目實施,主要集中在歐洲及東南亞。“疫情原因,我們海外項目部署確實受到了一定影響,但我們一直在通過各種渠道溝通對接,隨著疫情結束,相信市場開拓及布局將加速進行。”
王玉鵬提到,2020年新松將重點部署德國新能源電池項目,這是繼英國路虎項目成功實施后,在歐洲市場又一重大突破,近百臺高精度對接AGV將部署在各大工藝車間核心工段。而疫情穩定后新松德國公司將正式投入使用,對新松AGV業務輻射歐洲市場提供強有力支撐,同時也能加大海外新老客戶售前和售后本地化的支持力度。
王玉鵬認為,受疫情的影響,AGV行業需求增速在短期肯定下滑,“判斷依據是AGV領域最大需求還是取決于工業制造領域的擴產投資,受疫情影響,制造領域短期投資力度受到影響,也就間接影響AGV市場需求,但同時,制造領域企業生產線擺脫對人的依賴意愿將因疫情原因會強烈增加,因此長期看來,迅猛發展大趨勢。”
圖:新松AGV在伊利工廠
加注商用市場 產品線全面布局
新松AGV在多領域的穩步發展離不開其在產品方面的專注和投入。王玉鵬表示:“新松AGV每年新研發的產品近十多種,主要針對工業現場不同應用場景的未來需求提前做些技術儲備及產品測試,特別是工業制造領域新的生產模式替換驗證,新松一直與需求客戶進行密切的合作。”
圖:新松復合機器人
王玉鵬認為,產品線布局全面是新松業務競爭優勢之一。而疫情以來,民生市場特別是醫療系統對移動機器人需求大幅增加,新松也正在布局當中。“特別是在機器人消殺、醫藥配送等領域,疫情過后相信這一領域市場會出現藍海。目前新松在商用市場領域采用統一移動平臺技術加上不同場景定制,部分應用場景采取批量產品化策略,不斷加大相關技術研發投入,加大市場推廣力度將是新松今年的重點。”
王玉鵬提到,移動平臺的模塊化是新松一直堅持的產品思路,技術突破一直聚焦于先進的導航算法,同時與行業客戶需求特點完美結合,這是新松AGV多年成功發展及取得良好的口碑經驗。
技術因素在王玉鵬看來是行業發展的重中之重,“技術進步解決了行業痛點,也是我們從業者的賣點,只有那些有深厚技術積累、重視研發的團隊才能走的更遠,更具有競爭力。今年確實是特殊年份,所有AGV從業者面臨的挑戰是前所未有的,現金流的保證、工程驗收以及企業良性運轉的同時還得面臨技術升級而進行的研發投入,總而言之,切合自己企業實際情況,有所為和有所不為我覺得是明智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