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的高潤林變得更加繁忙,在陜西寶雞總部廠區,這位在秦川機床干了28年的“老技術”要和同事們扛起一個大任務:工業機器人減速器研發。
減速器,其實離百姓生活并不遠。高檔酒店的自動門、高鐵車廂裡的自動門等都在用減速器這個增力設備。只是用到機器人身上的減速器對傳動精度要求更高,誤差要控制在六十分之一度之內。隻有這樣,才能保証機器人重復勞動時的精度。這個“精致”部件長期依賴進口,不僅讓我國機器人企業成本增加,交貨期也不能保証,無法穩定生產。要解決這個問題,隻能靠自主創新。
其實,秦川機床做減速器并不是心血來潮。高潤林回憶說,早在上世紀90年代,大連交通大學就聯合秦川承擔了國家863項目“機器人用RV減速器”。之所以選擇秦川,是因為生產這種減速器必須依靠精密齒輪制造技術,而這一技術正是磨齒機生產定點單位秦川機床的特長。
4年攻關,圖紙終于變成了實物。可這個高投入、低產出的東西能賣給誰呢?市場在哪裡?在當時的環境下,誰也看不清,秦川隻能把精力先投在主營業務上。漸漸地,這個創新成果被束之高閣,而且一放就是8年。
這之后,中國工業機器人的裝機量每年以超過20%的速度增長。市場的曙光掃除了遲疑。2009年,秦川決定重拾減速器研發,但是,早年先進的成果已被實現甚至超越,要達到領先水平,難度不亞于最初的攻關。
“減速器的關鍵零件包括偏心軸、針齒殼、擺線輪、行星齒輪等,每一個部件都有很大的加工難度。”高潤林說,倘若是一般部件,照著清單採購零件,用現成的設備就能做。可這個新玩意,不僅要做出“蛋”——減速器產品,還要有“雞”——能夠批量穩定生產減速器的專用設備。好在秦川已有減速器研發基礎以及在機床加工設備上的優勢,再加上市場發展的強烈緊迫感,讓這第二次攻關能夠大跨步推進。
提前謀劃和付諸行動,讓秦川的減速器項目在今年正式得到了國家科技重大專項支持。
目前,秦川機床生產的BX減速器在主要技術指標上已能媲美國際同類產品,明年將具備6萬套至9萬套的生產能力。“產品一旦批量入市,對國內機器人減速器市場,包括產品的價格走向,都將產生重要影響。”高潤林說。
系列化、高精度、低成本,這是秦川機床董事長龍興元對減速器研發的要求。“我是學機械工程出身,許多事都習慣做好了再說。”龍興元習慣了低調,但也堅信,秦川的關鍵元件將助推中國機器人迅速產業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