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中國夢”到《中國制造2025》,中國制造強國之路逐漸清晰。實施《中國制造2025》,工程機械產業承擔著重要使命。但是工程機械產業應該如何承擔這一重要使命?其中走智能化路線,實現產業轉型升級是必不可少的。據了解,5月19日,國務院印發《中國制造2025》,部署全面推進實施制造強國戰略,其中智能制造成為主攻方向。
加速推進智能化進程
《中國制造2025》將提高國家制造業創新能力和推進信息化與工業化深度融合作為重點。這其中,明確提到工程機械,即統籌布局和推動智能交通工具、智能工程機械、服務機器人、智能家電、智能照明電器、可穿戴設備等產品研發和產業化。對此,加速推進智能化進程是我國工程機械行業發展的重點。
中國工程機械工業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蘇子孟曾表示,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走新型工業化道路,這是中國制造未來的發展方向,也是工程機械行業的發展方向,這其中,包括智能工程機械和制造過程的智能化等是行業發展的重點。據預計,2015年我國工程機械行業固定資產投資達1000億元,其中對智能化制造方面的投入將高達300億元。
智能制造是“中國制造”努力的目標,是中國邁向“智造”強國的主攻方向。面對國內市場國際化競爭的殘酷局面以及新技術、新工藝的挑戰,工程機械要想求得生存與發展,滿足不同顧客的需求,智能化制造則是有效的手段,我國工程機械需不斷研發高端裝備產品。高端裝備制造業是以高新技術為引領,處于價值鏈高端和產業鏈核心環節,決定著整個產業鏈綜合競爭力的戰略性新興產業,是現代產業體系的脊梁,是推動工業轉型升級的引擎。
從目前來看,我國對工程機械行業的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柔性化生產、自動化、數字化等為基礎的智能化制造將成為行業發展的新標準。機械工程學院機械電子工程研究所所長王安麟表示,數字化是工程機械產品智能化的技術路徑,是創新產品的方法要求;是產品快速研發的科學捷徑;是理論結合產業實際的必然結果;是打造工業3.0、謀劃工業4.0的必須過程。一體化:工程機械產品智能化的戰略性技術選擇:有利于建立機電液一體化大系統動力學機制;有利于表達工程機械復雜載荷工況特征;有利于面向主機匹配的配件性能定制:有利于縮短新舊產品研發周期。
走智能化路線 引入機器人是最直觀表現
6月6日,在柳州柳新汽車沖壓件有限公司沖壓車間,流水線上6臺機器人有節奏地揮舞“手臂”,自動把來料沖壓成型,12名技術工人則“清閑”地在兩側監控。“人工沖壓汽車側圍件,一分鐘只能沖壓三四件,機器人能沖壓六七件,而且不良率只有人工沖壓的1/10。”公司負責人說,目前全公司共使用141臺工業機器人,減少大量工人,產品質量明顯提升。
對于裝備制造業來說,人力正在超越原材料成為最大的成本支出,如果不加快裝備制造業的轉型升級,走智能化發展道路,行業利潤空間將被進一步壓縮。那么,工程機械行業將如何實現智能化?業內稱,引入機器人將是最直觀的表現。
據悉,目前很多企業已經在生產過程中大規模使用機器人進行焊接、涂裝、裝配等工作。柳州市科技局局長孫松表示,在汽車和機械生產制造上,機器人比人工操作平均節省工時50%-70%,生產效率提高30%-50%,產品合格率提高20%。
工業機器人應用成效顯而易見。據悉,柳州五菱汽車有限責任公司機器人及其輔助裝備,實現焊接、輸送、搬運、涂膠、上料等全工序自動化。柳州六和方盛機械有限公司應用工業機器人后,一次下線合格率由90%提高到97%。柳州市七彩陽光安全玻璃有限公司應用機器人,減少用工數量,生產效率提高到350%……
目前在產品生產中使用智能化機器人,已經是一個較為普遍的現象。據了解,2005年-2015年,全球工業機器人的年均銷售增長率預計將為9%,而中國工業機器人年均銷售增長率預計將達到25%。到2015年,中國機器人市場需求或將達3.5萬臺,占全球總量的16.9%,成為規模最大的機器人使用市場。
未來工程機械將從局部自動化過渡到全面自動化,并且向著遠距離操縱和無人駕駛的趨勢發展。隨著人工智能的介入,工程機械將加快現代化進程,逐步過渡到完全智能化的作業機器人目標。屆時,一些新的機器人化作業程序將會應運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