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
《深圳市機器人、可穿戴設備和智能裝備產業發展規劃(2014-2020年)》、《深圳市機器人、可穿戴設備和智能裝備產業發展政策》2014年12月中下旬,深圳出臺了《深圳市機器人、可穿戴設備和智能裝備產業發展規劃(2014-2020年)》(簡稱《規劃》)以及《深圳市機器人、可穿戴設備和智能裝備產業發展政策》(以下簡稱《政策》)。
其中《規劃》提出了“強化自主創新能力”、“提升產業發展水平”、“促進產業高端集聚”、“拓展現代制造服務”、“優化產業生態環境”等五大主要任務;并重點扶持8大工程,分別是:工業機器人跨越工程、服務機器人孵化工程、可穿戴設備創新工程、智能檢測儀器培育工程、元器件與關鍵部件支撐工程、智能制造成套裝備提升工程、重大應用示范推廣工程和傳統產業智能化升級工程;從組織、政策、資金、人才和空間等五個方面提出了相應的保障措施。
工業機器人跨越工程方面,《規劃》指出,深圳市將選擇條件成熟的區域,建設2-3個機器人產業園區,以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工業機器人骨干企業為核心,帶動園區內中小企業進行專業化配套生產,形成區域協作完善的產業集群。服務機器人孵化工程方面,家庭服務機器人、醫療健康機器人以及特種服務機器人成為重中之重。社區監控機器人、教育娛樂機器人、烹飪機器人、掃地機器人、草坪維護機器人等家庭服務機器人要加強研發和產業化,形成一批具備自主知識產權的國際品牌。對于手術機器人、護理機器人、下肢外骨骼機器人、輔助內窺鏡操作機器人等醫療健康機器人,建立一批醫療康復機器人臨床測試和應用平臺。針對危險場合及特殊行業的應用需求,支持(核)電站檢測維護機器人、救災機器人、海底作業機器人、無人機、無人船、自動駕駛系統等特種機器人的研發及產業化。
《政策》則指出,自2014年起至2020年,連續7年,市財政每年安排5億元,設立市機器人、可穿戴設備和智能裝備產業發展專項資金(以下簡稱專項資金),支持產業核心技術攻關、創新能力提升、產業鏈關鍵環節培育和引進、重點企業發展、產業化項目建設等。專項資金建立無償資助與有償資助相結合、事前資助與事后資助相結合、財政引導和社會參與相結合的市場化投入機制,形成直接補貼、貸款貼息、股權投資、風險補償等多元化扶持方式。根據《政策》,為了增強原始創新能力,鼓勵組建一批工程實驗室、工程中心和公共技術服務平臺等創新載體,專項資金主要采取直接補貼的方式予以支持。其中,在深圳設立符合規定條件的市級工程實驗室、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企業技術中心,專項資金予以最高500萬元支持。企業、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承擔國家工程實驗室、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工程中心建設任務并在深圳實施的,專項資金予以最高1500萬元配套支持。加強產業公共技術服務平臺建設,加大關鍵共性技術研究開發與應用示范力度。對開放式、專業化共性技術服務平臺建設,專項資金予以最高500萬元支持。
同時,對機器人、可穿戴設備和智能裝備自主創新產品研發項目,通過多元化扶持方式予以支持。企業、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承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863等各類國家科技計劃及項目并在深圳建設實施的,專項資金予以最高800萬元配套支持。對掌握核心技術、市場前景良好的產業化項目,通過多元化扶持方式予以支持,專項資金予以最高500萬元配套支持。鼓勵優勢企業積極承擔國家產業化項目,專項資金予以最高1500萬元配套支持。
此外,《政策》還指出,鼓勵產業創新人才、創新團隊來深圳創業,參加我市舉辦的全國性創業大賽。專項資金每年安排300萬元支持競賽優勝者在深圳實施競賽優勝項目或者創辦企業,并優先提供創新型產業用房。并且,加大機器人、可穿戴設備和智能裝備產業領域的海外高層次人才和創新團隊的引進力度,海外高層次人才“孔雀計劃”專項資金予以支持。產業人才申報我市高層次專業人才認定,符合條件的按照有關規定享受住房、配偶就業、子女入學、學術研修津貼等優惠政策。
《政策》明確,專項資金每年安排不低于300萬元,用于支持深圳企業參加機器人、可穿戴設備和智能裝備產業領域國內外知名展會,以及在深圳舉辦高水平的國際性展會。
行業協會、中介機構以及其他符合條件的組織,建設公共服務平臺,開展產業發展研究、政府決策咨詢、人才培養與交流等產業服務工作,專項資金也會予以一定支持。
除此之外,為了鼓勵相關企業拓寬融資渠道,對于商業銀行開展知識產權質押貸款或以知識產權質押作為主要擔保方式的組合貸款、信用貸款以及其他非抵押類創新模式貸款,專項資金予以貼息資助。鼓勵商業銀行開展出口信貸業務。鼓勵融資租賃機構開展融資租賃業務,支持企業通過融資租賃實現轉型發展,專項資金對融資費用予以補貼。
廣州:
《關于推動工業機器人及智能裝備產業發展的實施意見》、《廣州開發區智能裝備產業園發展規劃》、《關于加快先進裝備制造業發展和推動新一輪技術改造實現產業轉型升級的工作方案》
2014年4月,廣州市政府印發《關于推動工業機器人及智能裝備產業發展的實施意見》,提出到2020年要培育形成超千億元的以工業機器人為核心的智能裝備產業集群,并在研發、采購等環節提供資金支持。
在將智能裝備產業確立為著力培育的前瞻性產業之后,廣州開發區迅速部署了相關工作,明確由區發改局負責編制智能裝備產業園區發展規劃。經過近一年的摸查調研、征求意見,2014年10月21日,區二屆(2014)第16次常務會議審議并原則通過了《廣州開發區智能裝備產業園發展規劃》(以下簡稱《規劃》)。
結合當前廣州開發區的智能裝備產業基礎和科研優勢,《規劃》還確立了機器人及關鍵部件、智能裝備及關鍵部件兩大發展領域和11個細分領域。其中不乏智能儀器儀表和3D打印等“熱點”產業。規劃》確立了“一園三區”的總體架構,將智能裝備產業園分為北區(知識城)、中區(云埔工業園)和南區(老黃埔區智能產業園)。其中,北區為新建區域,主要承載研發、科技孵化、高端制造項目,是產業園未來發展中心。中區和南區發展已相對成熟,以調整提升為主,是近期建設的重點。
而根據《方案》,廣州提出的目標是到2017年,全市先進裝備制造業產值超過1.1萬億元。廣州的智能制造、智能裝備在國內發展水平不錯,但和發達國家相比,還是比較落后。為此《方案》提出,廣州將啟動實施“機器換人”行動,引導和鼓勵企業應用先進適用的技能裝備進行技術改造。此外,《方案》確定了7項保障措施,在土地資源配置、財政資金支持、環保、程序簡化等方面予以扶持,包括對實施技術改造投資額在10億元以上的先進裝備制造業項目,廣東省廣州市將優先安排年度土地利用計劃指標,并優先支持投資強度達到500萬元/畝以上的優秀技改項目,助推廣州成為國家重要的先進裝備制造基地。
總體來說,廣州的機器人產業扶持政策概況為以下幾點:
對工業機器人產業龍頭企業采用資本金注入、股權投資等方式予以重點支持。在市戰略性主導產業發展資金等專項資金中安排資金,采用無償補助、貸款貼息等方式連續5年重點支持工業機器人相關項目建設。
一、在符合相關條件的前提下,對于采購或租賃本市制造工業機器人整機的,按不高于整機售價或租賃費的20%給予補貼,最高補助額不超過3萬元/臺;對于采購或租賃工業機器人成套設備的,按照不高于售價或租賃費的10%給予補貼,整套設備累積補助額不超過50萬元/套;
二、對列入我市工業機器人及智能裝備集成應用示范的項目,按不高于采購本市智能制造裝備工程款的10%給予應用企業一次性補貼,最高補助額不超過50萬元/套。
三、加強對獲牌產業園區配套。
四、落實稅收優惠政策,加強用地支持,加強人才支持。
東莞:
《推進企業“機器換人”行動計劃(2014—2016年)》、《關於加快推動工業機器人智能裝備產業發展的實施意見》
2014年8月份,東莞市相繼出臺《推進企業“機器換人”行動計劃(2014—2016年)》(以下簡稱《計劃》)和《關於加快推動工業機器人智能裝備產業發展的實施意見》(以下簡稱《意見》)。
按照《計劃》,東莞到2016年將爭取完成相關傳統產業和優勢產業“機器換人”應用項目,推動東莞全市一半以上的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施技術改造項目。《計劃》明確,東莞將設立“機器換人”專項資金,推動實施應用項目。對企業通過自有資金、銀行貸款、設備租賃等方式購買“機器換人”設備和技術的,將按照投入的一定比例給予事后獎勵或貼息支持。
東莞市機器人技術協會秘書長蔣仕元表示,不僅僅實施企業有補貼,東莞還支持和鼓勵第三方服務機構、行業協會大力開展企業“機器換人”推廣應用。為企業提供改造方案、設備采購、設備租賃、金融服務、技術支持、人才培訓等多方面服務,都將給予一定額度的獎勵。不過,關于具體的資金扶持實施辦法還有待正式下發。
《意見》則明確了工業機器人智能裝備產業的目標:到2020年東莞要成為全省乃至全國具有競爭力和影響力的工業機器人產業基地和智能制造示范城市。《意見》同時明確了在人才、土地、財政等方面的扶持政策,包括:研究制定產業扶持政策,加大財政扶持資金對工業機器人智能裝備項目的傾斜。其中,對技術領先、投資總額大、產業關聯度高、帶動性強的工業機器人智能裝備和工業機器人產業基地建設等重大項目,采取“一事一議”的方式給予專項政策支持;建立工業機器人智能裝備及“機器換人”項目綠色報審通道,保障項目用地;建立多層次多類型的工業機器人智能裝備產業人才培養體系,給予政策傾斜等。同時,積極爭取國家和省的財政政策支持。
佛山:
《佛山市人民政府辦公室關于印發佛山市打造萬億規模先進裝備制造業產業基地工作方案的通知》2014年10月下旬,佛山市政府常務會議審議了《佛山市人民政府辦公室關于印發佛山市打造萬億規模先進裝備制造業產業基地工作方案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通知》表示,佛山市為鼓勵做強做大裝備制造業,給予營業額、稅收上規模企業以最高1000萬不等的資金獎勵,同時為推廣機械智能化生產,購買機器人的企業也可以獲得每臺1萬的獎勵。《通知》首先對機械裝備龍頭企業的直接獎勵驚人。其中,對主營業務收入首次達到10億且稅收超2000萬的企業獎勵200萬元;首次達到50億且稅收超過5000萬元的企業獎勵500萬元;以上獎勵資金按屬地原則由各區政府負責。對主營業務收入首次達到100億元且稅收達到1億元的企業獎勵1000萬元。
同時,為了獎勵銷售佛山機械的貿易公司,《通知》還提到將由市機械裝備協會籌資500萬元,市財政資金500萬元,共同設立專項資金對銷售本土機械產品的貿易公司獎勵。按照年銷售額超500萬元獎勵20萬元,超1000萬元獎勵50萬元,超3000萬元以上獎勵60萬元三個檔次獎勵。
針對佛山機械裝備企業在國內和省內首臺(套)機械裝備產品(需認定),對認定為國內首臺(套)裝備產品的生產企業一次性最高給予100萬元獎勵,省內首臺(套)裝備產品的生產企業一次性最高給予50萬元獎勵。同時對重點骨干機械裝備企業建立研究院,立項后,一次性給予100萬元的財政資金資助。
最后,《通知》還考慮到對工業機器人推廣應用的獎勵。“對在我市創辦的注冊資本為外資500萬美元或內資3000萬元人民幣以上,且投產兩年內年稅收規模在1000萬元以上的工業機器人企業,給予一次性500萬元的獎勵。”“對我市采購使用本地工業機器人產品的傳統制造企業,給予每臺1萬元的獎勵,最高不超過20萬元”。
順德:
《順德“機器代人”計劃》
廣東省內首份“機器代人”計劃于2014年7月3日在順德發布,該份計劃從起草到發布已歷時半年,順德擬通過該份計劃推動區內制造企業加速采用工業機器人,同時又拉動區內機械裝備產業產值在未來3年翻番。
《順德“機器代人”計劃》(以下簡稱“計劃”)稱,將鼓勵家電、機械、家具、紡織服裝、包裝印刷、建材、五金照明、汽車配件、精細化工、生物醫藥等行業的制造型企業通過智能裝備、成套自動化生產線等技術改造更新技術裝備和設備。推廣智能裝備與工業機器人應用,在每個行業中選取不少于30家企業開展改造示范。
此外,鼓勵和支持有條件的鎮街選擇1個重點傳統產業進行整體改造提升,全區選擇不少于5個鎮街主導產業打造傳統產業整體提升基地。順德還將成立“機器代人”專項資金,并采取無償資助、區創新扶持資金無息使用、政策性融資擔保、股權投資四種方式,來補貼制造企業。
《計劃》規定,骨干企業通過技術改造核準(或備案)且智能設備購置金額超過500萬元的,將可獲得對設備購置費10%的財政部補貼,單個企業補貼額最高為100萬元。
《計劃》還規定,對區內年營業收入在2000萬元及以上的法人工業企業(區骨干企業除外),采購在本區注冊、在本區納稅的智能裝備和工業自動化企業提供的裝備、解決方案或系統集成服務,通過技術改造核準(或備案)且當年設備購置總金額超過200萬元的,按設備購置費總額的一定比例給予補貼。《計劃》還透露,順德小微企業購置先進設備進行技術改造,項目被認定為順德區星光企業技術改造重點項目的,根據評審結果給予30萬元或15萬元補貼。另外,區內小微企業采購《順德區鼓勵采購本地裝備產品目錄》內的產品,按每項產品銷售額的10%進行補貼,單個企業最高不超過10萬元。
根據《計劃》,到2018年前,順德每年將從區創新扶持資金中安排不少于5000萬元額度,通過無息使用的方式,優先支持制造企業開展自動化生產線改造、工業機器人采購,支持智能裝備企業開展智能化技術改造。目前,順德安排給予企業無息使用創新資金額度為1億元,這也意味著,有一半無息使用的創新資金將投向機器代人計劃。另外,順德還將從區政策性融資擔保機構安排不少于4億元的融資擔保額度,優先支持制造企業開展智能化技術改造,而該比例占據現有銀行授信的融資擔保資金總額(6億元)的2/3。
《計劃》規定,通過無息使用和融資擔保,按照企業合同采購金額的50%,每個項目給予最高不超過500萬元的額度扶持,期限最多2年。
惠州
惠州將大手筆推智能制造和自動化生產。日前出臺的《關于推動工業企業開展技術改造的實施意見》提出,重點支持工業企業廣泛開展智能化改造、設備更新等,努力把惠州建成廣東乃至全國重要的先進制造業基地。在財政支持方面,從2015年起,市本級預算每年安排技術改造專項資金1億元。其中,市技術改造專項資金由每年的400萬元增至3000萬元,并從現有市財政中小企業發展、自主創新、節能、現代產業100強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等專項扶持資金中統籌安排7000萬元用于支持技術改造項目。
從2015年起,惠州還將對符合規定且在該市內注冊并取得技術改造投資項目備案證的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按事后獎補的原則,從完工下一年起連續3年,按對財政貢獻增量額度除省級分成部分的60%實行以獎代補以外,市級分成部分也按60%實行以獎代補,縣(區)也參照執行。
在推進兩化融合方面,惠州將支持企業信息化和智能化成果應用、新產品開發、新工藝應用等,進一步提高全市工業產品的智能化水平。對于企業設備自動化改造,支持在電子、家電產品裝配企業和家具、紡織服裝、制鞋等勞動密集型行業購置先進適用設備,推廣應用工業機器人裝備,普及現代化制造模式。
此外,將進一步推進和扶持仲愷高新區電子信息產業、大亞灣開發區石化產業、博羅園洲休閑服裝產業等區域品牌建設,爭取納入全省區域品牌建設示范試點。
2013年惠州規模以上先進制造業實現增加值920億元,增長20%,占規模以上工業66.9%。
截至2014年12月底,潼湖生態智慧區共儲備了20宗項目(12宗已簽約、8宗擬簽約),涉及研發中心、科技孵化器、互聯網、電子商務等,預計投資總額約285億元,全部達產后年產值約520億元。
2015年起,惠州每年安排市本級預算1億元作為技術改造專項資金。力爭用3年左右時間,推動新一輪工業技術改造,投資年均增長20%左右,累計完成投資600億元以上。
迎接工業4.0須補人才教育短板
2014年以來,廣州、深圳、東莞、佛山、順德、中山等城市相繼出臺相關政策推進“機器換人”行動,扶持工業機器人智能裝備產業發展,鼓勵企業應用智能化設備。例如,順德鼓勵家電、機械、紡織服裝、汽車配件、精細化工等行業的制造型企業進行智能裝備、成套自動化生產線等技術改造,每個行業選取不少于30家企業開展改造示范,給予不同額度的補貼,骨干企業補貼封頂設定為100萬元……
“一個城市要邁向工業4.0,不只關乎幾家企業、一兩個行業的事,而是需要社會群策群力,更離不開地方政府的政策引導支持。”在這方面,珠三角很多城市先行一步,去年底惠州在工業技術改造方面也推出了配套政策,但目前還未專門出臺“機器換人”以及加碼扶持智能裝備產業發展的具體舉措。促進產業高端化發展,還須以人才、技術的高端化為依托。特別是在吸引人才政策方面,惠州要對比珠三角其他城市,在薪資待遇、入戶條件等方面給予適當扶持,吸引高層次人才工作和扎根。
正如專家在潼湖生態智慧區總體規劃評審會上所言,惠州有良好的生態環境優勢,在一線城市生活成本巨大、空氣和環境質量堪憂的背景下,在“逃離北上廣”的趨勢中,宜居的惠州要抓緊完善配套公共服務吸引“孔雀東南飛”。
在這方面,惠州還應通過發展綜合性大學和職業院校,補足教育短板。比如,可以與國內知名大學進行共建科研院所、合辦專業和分校,師資共享,培育和儲備人才。實際上,潼湖生態智慧區已有此打算,將籌劃建立科教園,引入大學教育。如果能引進一所大學當然再好不過,但在名校建分校受限的現實環境下,如何將潼湖生態智慧區建成一個文化教育和科研創新高地彌補目前的空白,的確值得考量。
當然,在吸引人才和興辦教育之余,加強對產業工人的培訓也至關重要。很多企業之所以留不住員工和人才,待遇差只是其中一方面,另一問題在于缺少學習成長、職業培訓的機會,永遠只是流水線上的“人肉機器”。將普工逐漸培養成為有知識、懂技術、會創新且能適應工業4.0發展需要的技術型人才,是企業、社會和政府的共同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