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德容桂—自動化改造產研銷的試驗田
在容桂,格蘭仕、萬和、順威等知名企業已率先做出智能化嘗試,然而,對于星羅密布的中小型企業來說,受限于財力、資源,智能化改造步伐緩慢。2013年年初,在容桂政府的強力撮合下,依托廣東自動化研究所成立的順德自動化應用技術研究中心進駐容桂。機器人代工生產,在順德的家電龍頭企業已不算是什么新鮮事。早在2010年,美的集團家用空調生產車間已廣泛應用各類三軸、四軸機器人。至2011年下半年,美的集團機器人應用進一步提速。
在容桂,家電巨頭們也不遑多讓。去年4月,格蘭仕就宣布斥資30億進行自動化工廠升級,產線效率提升62%;另一家巨頭萬和也早已實現機器人代工,而且還在陸續引進機器人生產設備。
“對于這些家電巨頭來說,他們有足夠的資金和資源,去支撐他們的智能化升級,但對于容桂眾多的中小企業來說,多數時候只停留在設想上。”中心主任蔣曉明告訴記者,在進駐容桂前,他們曾對當地的需求做過一番調研。調研顯示,順德地區出現的“用工荒”和“用工貴”問題是各類型企業普遍存在的重點難題,有90%的企業存在用工缺口,缺口大約在20%左右,而勞動力成本則每年上升約20%-30%左右。榮桂是廣東自動化研究所落地的第一個鎮街,看重的就是其強大的制造業基礎,“在這里,中心的研發成果可以更快地轉化應用,產生經濟效益”。
在還未接觸企業之前,中心的研發更像是“閉門造車”,不少成果都缺乏轉化的支撐,“有的研究成果雖然先進,但并不是市場所需要的。”蔣曉明稱,現在中心的研發團隊會更有針對性,因為每一項研發都是從企業需求出發,“和企業老板聊天,他們經常會談到生產遇到的問題,這些問題恰恰可以通過我們的努力去解決,這樣轉化效率非常快”。
目前,研發中心會投更多的精力于具有推廣性的產品研發。蔣曉明發現,容桂的制造業集中在家電、機械制造和化工三個類別,因此在研發過程中會更多考慮行業共性問題,一個產品一旦在一個企業中間試驗成功,那么它就具有強大的可復制性,可以推廣到容桂其他同類型的企業當中。
基于這樣的考慮,中心在為企業研發產品的時候,會最大限度地降低研發成本,降低示范企業的投資成本,蔣曉明說,“現在需要的是能夠成功做成一個可應用的產品,這樣其他企業看到了就會使用,產品得以推廣,才是真正的價值。”兩年時間里,通過容桂政府搭臺,中心陸續與多家企業有過交流,并且也與部分企業達成合作公示,一些產品正在研發階段,其中就包括自動化裝備和機器人。
A 電路板插件自動化更加高效
插件的自動化是中心的一項重要研究。在家電、電子等企業中,每個產品中間都必定會有一個電路板,而這些電路板上都有各式各樣的微小電子插件,實現自動化后,機器操作可以減少主觀誤差,并且效率會有明顯提升。
蔣曉明介紹,在調研中發現,一些企業聘請工人裝配,由于缺乏管理,有的甚至還沒有形成流水線,都是各干各的,這樣的生產效率非常低,而自動化流水線可以有效解決這一問題。
B 機器替代人工發泡保證質量
中心與容桂一家制造消毒柜的企業開展的一項研發,是解決消毒柜發泡過程中的自動化問題。蔣曉明介紹,研發之后,原本需要人工發泡的工序全部由機器代替,節省人工成本的同時,還可以減少殘次品的產生。
據介紹,消毒柜的發泡由人工操作時,多數是憑借經驗操作,但如果發泡劑使用不當,或者沒有發泡到準確位置,都有可能出現不良品,產品質量難以保障。但機器操作就全部設定成標準化的,用量與范圍都精細規定,誤差極小。
C 機器人搬運電纜線圈降低風險
在一些機械制造企業經常會使用到由電纜一圈圈圍起來的線圈,中心現在合作的一家機械制造企業中,單個線圈的重量可能達到270公斤。
“繞圈與搬運全部都是人工在做,工作繁重不說,也具備一定的風險。”蔣曉明介紹,現在中心就在協助研發搬運機器人,由機器人代替就免去了類似風險。
“智造” 渝北臨空制造業借航起
從兩年前34家世界500強落戶渝北,到2014年已經攀升到70多家。越來越多的世界500強選擇入駐渝北,其中不乏美國科勒、嘉陵本田、中國移動、惠普這樣的行業巨頭。巨頭的創新引領,為渝北實現“智造”樹立了矚目的標桿。
與此同時,渝北區在推進新型工業化進程中,把創新作為提升工業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基礎,由此推進了渝北區傳統產業結構從當年“傻大黑粗”的制造業,蛻變為讓人炫目的“智造”業。正是這些“智造”,帶動渝北工業實現了蛻變。
在人們的印象中,傳統的制造業車間里,工人眾多,機聲隆隆,繁忙有序。而今,渝北區發揮臨空優勢,大力發展臨空制造業,依托四大產業集群基地,不斷實施創新引領,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讓車間里不都是人來人往,而是彰顯出人雖不多卻因高科技帶來了高效能,使臨空制造業實現從制造到“智造”的蛻變,奮力憑借臨空的優勢而展翅起航。
創新政策的激勵,讓渝北區企業紛紛走上轉型升級的路徑。位于渝北區空港工業園高堡湖路1號的南方英特空調有限公司,也充分彰顯了從制造變身“智造”的優勢。在一個小小的車間里,一整套的電子設備正在進行著對機械手臂的全程數據把控和操作監測。
“以前也在流水線上工作過,耗費時間長、誤差率高,每天累得下班就想睡覺。”盈豐升車間工人蹇慶生說,現在安裝了智能操控設備后,只需要調節數控機箱,車間里就能自動工作起來,這臺“寶貝”通過數控網絡操控,過去兩個人半個小時才加工一個部件,現在一個人8分鐘就能完成同樣的工作。
而作為產銷量位于全國三甲,已有60年發展歷史的中國馳名商標鴿牌電線電纜有限公司,通過不斷研發創新提升產品質量,依托空港工業園的臨空優勢,也讓產品走出了國門,“飛”向了海外的市場。
不僅如此,渝北區汽摩等其它傳統產業也堅持以產業創新推動經濟轉型升級,深入實施創新驅動戰略,積極搶抓內陸開放高地建設機遇,以轉變生產方式為主線,依托開放開發平臺,著力推動科技創新、技術進步,為把渝北區建成重慶市創新中心和國家級現代制造業基地的核心區作出積極的貢獻。
浙江加快自動化進程 五千億發展機器人應用
2012年,浙江省共有規模以上裝備制造企業13685家,資產總計達20050億元,比上年增長8.8%,占全省規上工業總資產的36.5%;規上工業總產值19723億元,完成銷售產值19097億元,同比分別增長6.7%和5.9%,產業規模居江蘇、廣東、山東之后列全國第4位;實現增加值3554億元,增長6.9%,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32.6%;完成投資2518億元,增長15.6%,占制造業投資的47.3%。
浙江省不斷推進裝備制造業向高端化、特色化發展,培育發展了一批民營企業活躍、產業特色明顯、配套較為完備的裝備制造基地,形成了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優勢的高端產品、重點企業和優勢行業。船舶制造、電子元器件、軸承、數控機床、紡織服裝機械、包裝機械等裝備產業在全國具有較強競爭力,數控機床、空分設備、工業汽輪機、電除塵設備、余熱發電鍋爐、DCS控制系統、塑料機械等已為國內重大工程配套或替代進口。
近年,企業融資成本持續上升,去年浙江規模以上企業利息支出增幅達21.2%,今年前4個月融資成本仍在高位震蕩,約有71.1%的企業認為當前開展“機器換人”面臨的首要問題是成本太高。而企業通過自研設備實現機器換人的方式只適用于行業龍頭企業,目前使用人工仍比機器便宜。
調查顯示,機器換人總投資為100萬~500萬元的企業最多,占26.8%;其后依次是1000萬~2000萬元的占18.2%,500萬~1000萬元的占17.1%。投資回報周期為2-3年的最多,占27.9%,業內人士表示,浙江民企居多,規模不大,機器換人兩三年的投資回報期已是它們的耐心極點。
另外,政府對機器換人的政策激勵不夠,針對性也不夠,以及企業對現有的相關優惠措施知之不多等也是阻礙機器換人的因素。調查透露,企業最希望政府采取的激勵政策中,高達81.3%的企業希望“按照購買機器設備費用,給予一定的財政補助”,69.7%的企業希望“按照自主研發設備投資額,給予相應的財政補助”。
目前,從浙江省經信委獲悉,在招工難、用工貴的倒逼下,浙江率先實施機器換人工程,計劃在未來5年,每年實施5000個機器換人項目,實現5000億元機器換人投資,推動工業生產方式由“制造”向“智造”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