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6月召開的中科院和工程院“兩院院士”大會上,機器人產業被提升到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國家戰略新興產業。從熒屏到現實生活,機器人離我們越來越近。未來,讓每個家庭擁有一臺機器人也將成為可能。
正處于向人類“進化”關鍵階段的機器人產業,如何像人一樣思考工作,機器人如何更為“智能”?昨日,“蟲洞語音助手”的創業團隊在京向外界展示了他們的另一款產品“圖靈機器人”,實際上,該團隊展出的機器人“NAO”是一個可以對中文語義進行準確識別,進而做出反應和動作的智能機器人產品。
蟲洞語音助手、圖靈機器人的創始人兼CEO俞志晨說,圖靈機器人的最大價值就是能提供一個開放的智能平臺。“我們做蟲洞語音助手兩年半,現在有約3500萬注冊用戶,但是,我們慢慢發現語音不是目的,人工智能的核心應該是智能交互與服務。”
據介紹,圖靈機器人是國內第一家免費開放的個性化智能機器人平臺,每個人都可以通過圖靈機器人官網創建專屬于自己的智能機器人產品。目前,圖靈機器人已經應用于QQ機器人、微信公眾平臺、智能車載、智能玩具、智能家居、機器人等場景。不過,大部分場景里實現的還只是聊天、問答、知識庫等功能。
俞志晨說,圖靈機器人與以往機器人的區別在于其Deep QA(深度問答)技術,即機器人的“智慧大腦”:通過技術手段模擬人類的思維方式,并通過大量數據分析和培訓形成自己的認知體系,還可以在與人類對話的過程中不斷完善自己的認知能力,從而不斷縮小與人類思維的差距,甚至產生意識。
機器人革命,開放平臺如何更“個性”?
機器人是一個多種高新技術的集成體,它融合了機械、電子、傳感器、計算機硬件與軟件、人工智能等諸多學科和前沿領域。其中,人工智能處于機器人研發的最頂端,而智能化的制高點就是類人腦智能。
當前,以“機器換人”為特征的中國制造業轉型升級已悄然拉開帷幕。最新統計數據顯示,中國對機器人及智能裝備的需求正以每年40%的速度增長,并有望在2016年成為全球最大的機器人市場。
在政策紅利落地前后,與圖靈機器人相關的各類創業項目也正雨后春筍般涌現。事實上,中國機器人產業還面臨著自主品牌薄弱、核心零部件研發滯后、產品認知度與附加值低、低端產能過剩等一系列問題,機器人技術成果轉化率僅在3%左右。
作為免費開放的個性化智能機器人平臺,圖靈機器人從測試到正式發布,已有超過15000名第三方開發者接入到平臺。將圖靈機器人自喻為最聰明的攪局者,俞志晨表示,免費開放API接口(應用程序編程接口),希望將來每個人都有屬于自己的個性化智能機器人,就像每個人都有手機,都有電腦一樣普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