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認為,在固定資產投資增速逐年下行的背景下,機械行業整體沒有系統性投資機會。在細分子行業選擇上,我們重點看好智能制造;在投資主題方面,國企改革是較為確定的方向。
智能制造
工信部聯合國標委發布《國家智能制造標準體系建設指南》,到2017年初步建立智能制造標準體系,制定60項以上智能制造重點標準,率先在《中國制造2025》十大重點領域取得突破;到2020年,建立起較為完善的智能制造標準體系;智能制造系統架構通過生命周期、系統層級和智能功能三個維度構建完成。工信部:2016年著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扎實推進中國制造2025“1+X”體系,實施智能制造工程,支持高檔數控機床與工業機器人、增材制造、智能傳感與控制、智能檢測與裝配、智能物流與倉儲五大關鍵裝備創新應用。貴州省經信委通過推薦及專家評審確定9個智能制造試點示范項目。國家千人計劃專家甘中學認為:泛在機器人將代替手機成為下一代智能終端。
“三方位”挖掘智能制造大方向機會
《中國制造2025》和十三五規劃將重點實施制造強國戰略,智能制造是重中之重。制造業用工成本超過10%的增長是拉動智能制造裝備需求的最強基本面,2016年智能制造專項規劃或將是《中國制造2025》之后率先出臺的“X”之一,此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等政策將支持國內智能制造產業的壯大。參照智慧工廠的三層結構,我們建議從智能控制系統、智能制造機器和智能終端產品三方面挖掘智能制造相關投資機會。
國企改革
國資委等印發《關于國有企業功能界定與分類的指導意見》,商業類國有企業要優化資源配置;公益類國有企業要根據承擔的任務和社會發展要求,提高公共服務的質量和效率。2015年重慶國有重點企業積極推進混合所有制改革。
國企改革是較為確定的主題投資
9月14日國企改革“1+N”系列政策中的“1”,即《關于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的指導意見》發布,9月24日《關于國有企業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的意見》是N系列的第一個。我們認為國企改革頂層設計出臺后,相關配套細化政策將陸續出臺,與此同時地方國企改革有望進入實質推進階段。2016年是深化國資改革的“大年”,2015年多家央企已推動了整合、重組等,市場預期已較為充分,我們建議2016年重點挖掘地方國資企業的重組、整合、混合所有制和員工持股等激勵機制;重點看好上海、廣州和重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