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低端勞動力向新型產業技術工人轉變
隨著機器人在工業生產中的廣泛應用,也引發了一線工人擔憂:“機器換人”是否意味著工人要下崗。
將減少重復繁重勞動,省政府發展研究中心今年發布的《資本有機構成變動新趨勢報告》指出,機器人應用不會造成大面積失業。機器人應用將推動低端勞動力向新型產業技術工人轉變。企業應用機器人,一方面減少了危險作業、重復繁重勞動的就業崗位;另一方面增加了研發、應用、銷售和維修等就業崗位。
省政府發展研究中心認為,未來將有更多普通工人轉移到服務業就業,預計工業企業用工每年將減少約90萬人,但服務業吸納就業量每年將增加約105萬人,總就業量每年增加15萬人。
深圳賽意法微電子公司從事半導體集成電路封裝測試,近年實施機器人應用后,平均應用5—6臺機器人就增加1—2個技術服務崗位。目前年產集成電路近100億只,成為全球最大的半導體封裝測試工廠之一。
省人社廳就業局在調查中發現兩個現象:
一是2015年前三季度中,全省制造業企業崗位平均每季減少22.54萬人,但制造業服務化推動了第三產業平均每季增加25.18萬人的崗位。(另據調查顯示,廣東應用了機器人的企業普工總數減少了19.3%,而技工總數則增加了16.9%)
二是機器人應用減少了單位產值的用工人數,提高了人均薪酬待遇,用工缺口和員工流失情況持續改善。2015年前三季度2萬家企業平均員工缺口38人,同比下降2.4個百分點,其中機器人應用對普工缺口改善更為明顯,缺口比重下降3.1個百分點。員工流失率為13.3%,下降1.9個百分點。平均每臺(套)機器人設備可以代替約6.5名工人,大部分企業每年可節約人工成本10%—30%。
人是生產過程的核心
中國工程院院士、機器人技術專家李培根也不贊成“機器換人”會導致工人下崗之說,他認為廣東企業該做的是提升工人的創新能力和使用裝備的技能,圍繞一線工人應用機器人。
“人是生產的核心,機器人只是輔助工人生產的工具。”李培根說,在非常強調自動化的德國制造業車間里,機器人技術已經不斷升級,但是機器人所承擔的職責依然只是運輸及相關協作。生產過程中人始終是核心,機器人需要做的是幫助工人完成簡單的重復勞動或者像物流運輸這種重體力活,從而提升效率,而非代替人,德國企業并不倡導“全自動化”。
如何提升工人的創新能力呢?答案是在機器人能應付基本的制造工序后,讓工人自行尋找工作興趣。他舉例,制造精密研削切割設備的日本迪思科科技有限公司在實施機器人應用后,推出一項新規:工人可以根據工作自主選擇自己的強項,以及想從事的項目。即便在制造業發達的廣東的工廠里,這都是難以想象的。而這個很可能是未來廣東制造業實施機器人應用后,將經歷的過程。
李培根還表示,汽車沖壓、焊接、3C裝備等行業適合推廣機器人應用。但是智能裝備唱主角的行業,比如紡織、木工等則不一定需要機器人。
廣東機器人專家、華南理工大學機械與汽車工程學院院長張憲民認為,在“世界工廠”珠三角,“人機共存”是比完全用機器人取代工人更優的選擇。他舉例說,上個世紀80年代,日本制造業曾經追求過使用全機器人生產,希望盡可能地提高效率。但是,最終這項嘗試沒有成功,人還是生產一線的主角。只不過是人類不再從事枯燥的重復勞作和危險、有害的工種,把這些工作交給機器人。
張憲民提出,目前,德國是制造業最發達的國家之一,德國采取的正是“人機共存”的生產模式。廣東應該參考德國的模式,根據自身產業特點,把適合人類的工作交給人類,把適合機器人的工作交給機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