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路透社8月3日報道: 長江之畔蕪湖某處小街的一家餐廳內,一個狀似真人的送餐機器人在桌邊緩緩移動,紅眼睛一閃一閃的。周五上午下著毛毛雨,這個名叫“哈洛”的服務員沒有顧客。但它是蕪湖希望成為機器人技術重要中心的象征,也代表當地政府能夠通過債務市場——不論在商業上是否可行——追逐機器人夢想。
“哈洛”是在附近一個耗資22億元建成的機器人產業園內歷時6個月研發的成果。為了產業園的下一步發展,包括一個酒店、一個展覽中心和一個文化廣場,蕪湖正通過一個所謂的地方政府融資平臺工具再籌資12億元,并提供多項優惠措施鼓勵公司入駐。問題在于,這樣做的非此一家。中國有幾十個像蕪湖那樣的中型城市有類似的機器人產業園計劃。
北京力圖通過“中國制造2025”計劃,把中國打造成機器人技術的領頭羊。這引發了地方各市競相行動,欲成為機器人技術中心。在汽車制造和電子行業,對機器人的需求有增無減。但這股投資熱的到來是在機器人產業目前已出現產能過剩警訊的情況下。
在中國,對工業機器人的需求增長去年下滑2/3,降至17%。而據行業統計,過去兩年里,中國各地新增40多個機器人產業園。今年6月,業內專家警告,中國的機器人產業出現過度投資和“高端產業低端化”跡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