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解放日報·上海觀察)目前,國內已建或在建的機器人產業園超過40家,眾多省市都把機器人作為未來的戰略產業。外界都有一種感覺:機器人產業是不是過熱了?
要問當下哪個產業最火,機器人無疑是其中之一。伴隨中國制造轉型升級,短短幾年時間,機器人產業已成蔚然之勢,全國已建成或在建的機器人產業園超過40個,還有大量機器人產業園在籌備中。
但火熱背后,也出現了盲目投資、“一哄而上”的現象。工信部部長苗圩近日更是警惕地說,機器人產業已經出現“高端產業低端化”的苗頭,要避免走搞組裝、重規模的老路。
對于時下機器人產業的發展,究竟該如何看待?在機器人井噴的時代,政府部門究竟該如何作為?帶著這些問題,解放日報·上海觀察記者專訪了中國機器人產業聯盟主席曲道奎,他同時也是國內機器人產業巨頭——新松機器人公司的掌門人。
“市場熱”不可怕,怕的是政府跟著一起“熱”
“高端產業低端化”的說法,最早其實是曲道奎在三四年前的一次論壇上提出的。在中國,無論是汽車還是信息技術等行業,都被認為是高端產業,但是國內企業介入后,最后幾乎處于高端產業里最低端的那頭。
曲道奎說,“每個產業都有產業鏈,我們戴的帽子是高端產業,但帽子摘掉后,做的事都是很低端的。”當時曲道奎就提到,機器人對中國是一個很好的機會,中國有巨大的市場,起步又處于黃金階段,但是一定要預防將來機器人重蹈汽車、IT等領域的覆轍,避免“高端產業低端化”現象,但是現在三四年過去后,這個現象愈演愈烈,以至于工信部部長苗圩也關心起來。
客觀來講,近年來中國機器人產業發展迅速,國外機器人產業的發展已經超過半個世紀,中國僅僅十年左右時間,但現在不少領域與國外相比已處于前端。那么,中國機器人產業的主要問題在哪?“產業不均衡現象非常嚴重。”曲道奎打比方說,就像中國的財富一樣,中國人均財富可能在世界處于180位以后。但中國缺富人嗎?不缺。機器人也面臨這樣的尷尬,這幾年機器人如同雨后春筍,爆發式增長,機器人公司可能已經超過千家。雖然總量大,但企業良莠不齊,有很多企業也就幾十人,被稱為“三無”企業(無技術、無產品、無資本),但是也不缺乏像新松這樣的巨頭。數據顯示,新松在全球機器人公司中的市值已進入前三,僅次于ABB、發那科。現在德國庫卡公司的市值雖然伴隨著美的收購一路飆漲,但仍在新松之后。從工業機器人、移動機器人、潔凈機器人到特種到服務,新松公司產品線齊全,更關鍵的是,新松不但有機器人,還有倉儲、智能物流,可以提供完整的工業4.0解決方案。但在中國,像新松這種企業還是太少了。
因此,從國家層面看,機器人產業好像這幾年發展太快了,已建或在建產業園超過40家,眾多省市都把機器人作為未來的戰略產業。外界都有一種感覺:機器人產業是不是過熱了?但曲道奎從兩個方面看待這一問題。一方面,從市場層面來看,“熱”是個好現象,只有“熱”資源才會往這里集聚,才能加速行業發展,加快技術研發和創新速度。就像平臺級、現象級的電商,就是因為起初的“熱”才發展起來。“熱是一種好事兒,是一種能量和動力,但是這種熱必須從市場的本源來熱。”曲道奎說,市場有一雙無形的手來調整熱度,因為企業誰都不傻,他花自己的錢,會對未來的風險有預判,不行的時候會主動撤出。另一方面看,現在的“熱”怕的是“熱”錯地方,“熱”到各地政府,各地政府要是“熱”,就會缺少溫度計,就會帶來市場的紊亂。“他們可能從更大的宏觀角度搞產業調整、產業轉型、產業升級,別人搞機器人我們這也一定要搞,現在不管有條件還是沒條件的省、市,甚至是縣都在搞,這樣的話風險就大了。”所以,市場“熱”不怕,因為企業會自我調整,最怕是各級政府“熱”。
機器人要實現“由機器向人”的真正轉變
任何一個產業或行業,只有競爭才能推動創新并持續發展。
曲道奎說,競爭不可怕,但怕的是低水平的重復競爭,這樣會帶來大量資源的浪費,對技術和產業的促進都毫無益處。特別是“三無”企業,只能從事簡單的模仿、仿造,這種重復就會對產業形成損害,更關鍵是破壞了產業的生態,以及對產業、技術的敬畏心。在曲道奎看來,現在大量非專業的人都要做機器人,已經把這件事“娛樂化”了。曲道奎認為,目前需要從國家層面進行宣傳,包括做機器人的難度和復雜性,讓市場充分認識這個行業,這是一個好的行業、戰略產業,但是對人才、技術和資本都有非常高的要求,讓創業者認識到風險就不會盲目進入;第二,各地政府要充分認識到當地的資源是什么,要發揮自身的優勢,思考自己到底是否具備做機器人的能力;第三,從國家層次,要做頂層的系統化設計和戰略規劃,明確要支持什么,如何加速這個行業發展,同時避免行業的惡性低水平重復建設和競爭。“這三個層次都做好了,行業才能有序發展。而不是簡單的說,誰做誰不做,熱還是冷,這些都是沒有意義的。”
如今,人工智能成為機器人產業的風口。據透露,新松在感知系統、交互系統方面正在加大投入。
曲道奎說,現在的機器人已經不再是簡單的高端機械設備,更多是由過去“機器設備”的概念,向人的方向發展。人的方向在哪兒,主要是在“軟”的方面,更多是體現在感知系統、交互能力、環境識別等等,這些都屬于人工智能的范疇。
“過去的機器人更多的是缺心少腦,只是跟人一樣體現一個力量的范疇,現在更多的向智慧、智能方向發展。”曲道奎說,在新一代機器人,包括服務機器人方面,新松已經把新技術應用進來。曲道奎同時強調,機器人產業絕對不能關起門來搞創新。要用開放式創新的思維,在創新平臺上把不同的人才、資源整合起來,這是未來機器人發展的趨勢。“一定要把大數據、云計算等這些不同的最新技術整合在一起,才能使機器人實現由機器向人的真正轉變。”
工業增速下滑,機器人產業為何逆市上揚?
當前,中國經濟正處于轉型陣痛期,這在工業上表現尤為明顯。近幾年,我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速持續下滑,2015年已滑落到6.1%。今年上半年情況依然不樂觀。在這樣的大背景下,機器人行業卻有點“獨善其身”的味道,原因何在?
曲道奎說,機器人并不與整個經濟發展直接相關,更多的是制造業的一種新手段。從國際整個趨勢發展也可以看出這個規律,2009年開始全球進入經濟危機,所有行業和領域幾乎都在下滑,但機器人一直在上升,這幾年的全球復合增長率都在20%至30%。中國更明顯,復合增長率可能達到40%至50%。這也充分說明,雖然經濟在下滑,但越是這種時候企業越是要改變生產方式,提高生產效率,降低生產成本,靠什么?人力成本越來越高,招工越來越難,產品質量越來越難以保證,企業找到一個更好的替代手段——機器人。
因此,這幾年越是困難,機器人的急迫性越能體現出來,機器人作為一種新的技術手段和生產方式的特點體現的更明確。
據此,曲道奎說,機器人跟經濟的關系有兩條:一是存量經濟,經濟不增長甚至下滑,該替代的替代;同時,經濟快速發展,這時候就會有一個增量,這一塊對機器人又是一個大的需求。因此,這是一個雙元需求。現在來看,后面的需求稍微小一點,增量小了,但現在存量需求大。“原因就是一方面勞動力成本上升和勞動力短缺;另一方面,卻需要對成本和質量進行控制,機器人就成為最關鍵的要素之一。”
作為國內最大的機器人企業,目前新松機器人的產品已經出口全球20多個國家,公司生產的產品三分之二在外資和外企中使用。在這樣一個發展階段,新松需要不同的資源和平臺,需要一個更有利的國際化的環境。
曲道奎在專訪中表示,沈陽雖是一個很好的平臺,但作為國際化平臺來說,相對上海還有不小的差距。不論是“四個中心”建設,還是在全球科創中心建設方面,上海擁有更多國際化的資源。將來怎么“走出去”,如何管理海外公司,如何吸引國際人才,上海可能都是新松機器人的最佳選擇。因此,新松機器人將國際總部放在了上海。目前,除了國際總部,新松機器人還在臨港打造了產業基地,在金橋成立了創新和研發中心,上海已經成為其全球化布局的前沿陣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