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工業機器人,大家耳熟能詳的是國外四大家族(ABB、庫卡、發那科、安川電機),那么國內的呢?無疑是沈陽新松機器人自動化股份有限公司(下文簡稱新松)了。新松作為國內工業機器人的領軍企業,無論是科研力量還是機器人產品線,均處于行業領先地位。在上周召開的中國機器人產業發展大會上,新松作為中國機器人產業聯盟理事長單位出席了本次會議,與眾多行業大佬共商產業發展。在會議期間,門羅公園有幸采訪了杭州新松機器人研究院院長陳立先生,請他為大家分享了一些關于新松和關于機器人行業的干貨。
新松在2000年注冊成立,并在承接了國家863項目后,開始進行工業機器人產業化的研發和制造。經過10多年的發展,我們在工業機器人研發和制造領域積累了相當豐富的經驗。這些經驗也讓我們在這一領域建立起了一些屬于自己的優勢,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是控制技術方面。控制器、驅動器、電機作為工業機器人的核心部件,會對工業機器人的性能產生巨大影響。而這些零部件,新松現在都可以自行研發和生產,并且相對于國內同類產品,我們的產品在穩定性上更有優勢。
其次是機器人的批量生產方面。目前國內雖然有100多家工業機器人生產企業,但大部分還停留在外購零部件進行拼裝的階段,不僅規模小,還沒有自己的技術。新松的不同點在于,我們是為數不多的能自行進行自主研發,批量生產的企業,有自己的技術,還是國內規模最大的一家。
最后是應用層面。迄今,我們在工業自動化領域已經完成了上萬個方案,大到汽車廠的總裝線的改造和提升,小到星巴克外面遮陽傘的自動化裝配線。所以,在工業機器人的應用領域,新松有著十分明顯的優勢,甚至在國際上也非常有競爭力。
這里請允許我先介紹一下杭州新松,杭州新松是新松的全資子公司,是整個集團除總部外最大的子公司,現有員工500多人,去年的自動化產值近六個億。杭州新松的業務范圍除了自動化改造之外,也生產小負載精密機器人和移動機器人產品,而這些都和長三角地區的經濟發展狀況息息相關。長三角地區的民營經濟比較繁榮,這些民營企業對自動化改造通常都會有一些比較超前的想法,這樣的需求倒逼我們去做一些新的嘗試、新的產品。
我們研究院現在主要承接了兩方面的業務,一是工業機器人,就是傳統的機械臂。最近我們剛承接了一個國家科技部的機器人專項,是做離線仿真軟件。另外一方面是倉儲物流,浙江省的物流倉儲比較發達,有阿里巴巴、京東等大型電商,所以對倉儲物流的需求比較高,這也是我們新松集團規劃未來要拓展的一個核心業務。
我個人認為,目前所有的技術都是需要突破的。因為從整個國內產業來看,我們現在總體還是落后的,雖然表面看起來挺紅火,但還是沒有真正突出的特色技術,還需要一段時間的沉淀。在這個沉淀的過程中,我們要做哪些工作呢?我們怎么才能做出工業機器人或者行業解決方案中的需要機器人產品?這是接下來很長一段時間內要思考的問題。另外,就是核心零部件。雖然經過多年的發展,國內機器人核心零部件的制造水平有整體提高,但這只是模仿的能力有整體提高,并不是自主生產、自主研發能力的提高,這方面還需要努力。
工業機器人的服務化,從國家標準的角度來看,應該要重新做一定的規劃,畢竟工業機器人在工作時存在一定的安全隱患。要怎么安全地服務用戶,這也是工業機器人向服務化邁進的第一步。首先要建立一個國家標準,然后再講應用場景,應用場景很有可能是我們的廚房、臥室、客廳,一切皆有可能。現在一些基礎的設施設備越來越便宜了,比如說電子、減速機、控制芯片、主板等都越來越便宜了,這些昂貴的工業器材都有可能被用到服務行業里去,用到生活當中來。
從應用案例來說,國內不存在太大的劣勢。我在進入新松之前曾與一家工業機器人公司有過項目合作,其中合作方的一名德國籍員工告訴我——他在中國三個月做了國外三年的工作量。我們的自動化內容遠遠比國外的多,應用層次是可以跟國外進行PK的。我們跟國外的差距主要是機器人自主設計,機器人不是一個純粹的硬件或者機械的執行機構,而應該是人跟機器的互通,一種先進工作方式的融入。在這方面國內是極度欠缺的,未來需要持續提高。
國內機器人廠商還要有自主創新創意的能力,這就需要有理論基礎來體現創新創意。我看過好幾個學校做的特種機器人,他們在結構設計之前,甚至連共振機械特性都沒有考慮過,機器人做出來就真的比國外差了太多。一個好的工業集成應該是從應用場景反向倒推出來,首先要設想好需要什么樣的產品,然后再去選電機、減速機,搭配控制器。結構設置這一系列的工作,都需要一個專業團隊有長時間的經驗積累才能完成。
杭州新松未來的發展分兩部分內容。一是工程項目類,工程項目類又分機器人及自動化集成和物流倉儲機器人產品;二是機械臂。杭州的互聯網經濟特別繁榮,很多名牌大學的畢業生首選的企業一般是華為、阿里巴巴等企業。當新人進來的時候,我都會問他們一句話:“你怎么會選這個行業的?”他們都說這是實際跟軟件相結合的一個行業,最終目的是將人類從初級勞動力當中解放出來。服務人類,這是大家能在這個行業長時間工作下來的動力。
在工業機器人行業里面,大家對展望和規劃說得最多的話就是一年賣出去300臺、500臺、1000臺……。而我們希望能賣最貴的國產機器人,這是我們的想法跟期望。賣最貴的機器人不是噱頭,也不是口號,而是一個質量品質和先進應用的承諾,保證我們賣出去的產品物超所值。我們想要做的是實現行業的替代性跟使用的先進性,我們希望國內產品能德國制造、日本制造看齊,這個是我們團隊在努力做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