娃哈哈集團董事長宗慶后覺得在裝備制造業上,娃哈哈有基礎,“我們有兩個機械廠,專門為自己生產磨具、進口設備的配件、飲料的機件、機器人。”“最近我們探索在裝備制造業上有所發展。”娃哈哈集團董事長宗慶后剛參加完B20,坐在位于杭州的娃哈哈集團總部辦公室里,他接受了早報記者的專訪,并表示,自己“不存在退休不退休的問題”,但“想早點退居二線”。
對于這家中國飲料行業的龍頭老大來說,工業機器人正引起71歲的創始人宗慶后濃厚的興趣。
碼垛機器人
娃哈哈這次給家門口舉行的G20盛會贊助了1500萬瓶飲用水,按照娃哈哈每小時54000瓶的生產速度,只需不到12個工作日趕工。據報道,這是目前飲料行業內最快的灌裝線,從吹制成型到罐裝水,停留時間不到2秒,瓶蓋從制作到完成封裝,全程300多秒。
同時,在杭州下沙娃哈哈生產基地,全自動生產線的20多道工序已經難以見到工人的身影,取而代之的是2012年底娃哈哈自主研發的碼垛機器人。
宗慶后說,這減輕了勞動強度。
碼垛機器人的主要職責是整列、抓取、碼放,這對工人來說是繁重的勞動力,1個小時只能碼450箱。相比之下,碼垛機器人高效而精準,速度是每小時2000箱,碼放的位置偏差控制在正負0.05毫米內。
“我們把自己要用的機器人都開發完了。”宗慶后透露,娃哈哈和天津大學合作,研發過放吸管機器人、鉛酸電池裝配機器人、炸藥包裝機器人,后兩者都是將機器人輸出給其他企業,解決生產過程中可能存在的工傷問題。
但宗慶后也發現了問題,“關鍵部件是進口的,成本比較高,很難形成產業跟人家去競爭。”
“人總是要吃要喝的”
對于白手起家的宗慶后來說,在堅守飲料主營產業的壁壘外,每一次的跨界涉足都需要謹慎地做出定奪。身處效益有所下滑的飲料行業,娃哈哈或在多元化上顯得更有意愿。
跨界對于娃哈哈來說,并不是新鮮詞。
2002年,杭州娃哈哈童裝有限公司成立,據宗慶后透露,娃哈哈的童裝“一年能賺個2000萬”,但對宗慶后來說,這“不太劃算”,“一年要設計2000來個款式,要花很多的精力。如果在食品里開發一個產品,可能就是幾億、幾十億的銷售,所以我們后來就把它(童裝)放棄掉了。”
宗慶后還想過做外貿,把國外的奢侈品等產品引進中國,但“電商一興起,把它沖擊掉,不做了”。
但宗慶后覺得在裝備制造業上,娃哈哈有基礎,“我們有兩個機械廠,專門為自己生產磨具、進口設備的配件、飲料的機件、機器人。”從引進生產線、改造生產線再到自主研發生產線,宗慶后對生產線的投入向來看重,曾被邀搭建地方標志性建筑,宗慶后沒有這么做,“還不如買生產線”。就對生產線的倚重來看,娃哈哈涉足裝備制造業并非毫無源頭。
而另一方面,娃哈哈的主營業務正在遭遇明顯的縮水。在近日全國工商聯公布的《2016中國民營企業500強發布報告》中,娃哈哈2015年的營收為494.74億元,相比去年公布的數據縮水226億元。
為此,宗慶后向早報記者承認,飲料行業正面臨下滑趨勢,娃哈哈的增速從往年的20%多,下滑到去年4%多,今年上半年只有2%多。分析原因時,宗慶后表示是因為受到網絡謠言的惡意攻擊,但也有人分析稱,娃哈哈自身正處于明星產品老化、新產品難以頂上的困局。
宗慶后沒有表現出太大的憂慮:“雖然總的來說現在有點負增長,但最近通過創新,逐步在恢復。中國的飲料行業永遠是朝陽企業,只要搞得好,我認為它永遠會健康地發展。因為不管怎么樣,人總是要吃要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