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拓斯達的主要業務包括機械手及配套方案、多關節機器人應用方案等系列,是智能制造綜合服務商,廣泛應用于汽車零部件、醫療器械等眾多領域,并且還在加大創新力度。
創業之初,拓斯達的客戶集中在注塑行業,主要是為注塑企業提供冷水機、自動吸料機等注塑機輔機設備。拓斯達2011年開始拓展機器人業務。近三年,拓斯達的直角坐標機器人業務營收保持40%左右的復合增速,多關節機器人業務也呈爆發式增長態勢。在機器人業務快速增長的助力下,拓斯達2012年到2016年營收復合增速超過40%。
隨著產品及服務的不斷成熟,拓斯達的客戶群體從原先的注塑行業逐步延伸至其他勞動密集型產業。至此,公司基本完成了由單一領域設備制造商向工業自動化解決方案服務商的成功轉變。在這樣的背景下,拓斯達的業務結構也發生了極大變化。2012年公司業務收入中注塑機占比達到80%,從2013年開始,公司的機器人業務開始逐年提升,到2016年公司機器人業務占比達到了50%以上。公司在業務機構上已實現了從塑機輔機業務向機器人業務轉型的過程。
拓斯達上半年業績預增76%-103%
拓斯達預計2017年半年度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盈利5300萬元-6100萬元,同比增長76.93%-103.63%。報告期內,公司堅持既定的發展戰略,各項經營計劃有序開展,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較上年同期保持較快增長,主要原因是:1、報告期內,因公司主營業務穩定增長,營業收入同比上漲,帶動了盈利的增長。其中多關節機器人及應用方案、機械手及配套方案兩項主營業務為公司 2017 年上半年凈利潤的穩定增長做出了較大貢獻。2、2017 年 1-6 月,公司預計非經常性損益對凈利潤的影響約為 330 萬元,上年同期公司非經常性損益對凈利潤的影響為1323.35 萬元。
工業自動化市場前景廣闊
拓斯達自動化業務的成功離不開行業的整體繁榮。由于人口紅利的逐步耗盡,“機器換人”持續推進,促使以工業機器人為核心設備的工業自動化設備業務加速發展。自2013年以來,中國連續4年成為全球最大的機器人市場,份額超過全球總量的四分之一。2016年中國工業機器人銷量同比增長31%至9萬臺,今年上半年的增速更是達到52.3%,遠超全球14%的增速。國際機器人聯合會預計,到2020年,中國工業機器人保有量在80萬臺以上。我國的工業自動化市場前景廣闊,傳統工業技術改造、工廠自動化、企業信息化都需要大量的工業自動化系統。并且,當前的工業控制自動化技術正在向智能化、網絡化和集成化方向發展。國務院近日印發《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提出了面向2030年我國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的戰略目標和重點任務。工業和信息化部2012年5月發布的《高端裝備制造業“十二五”發展規劃》中包括了《智能制造裝備產業“十二五”發展規劃》,提出建立完善的智能制造裝備產業體系,產業銷售收入超過三萬億元,實現裝備的智能化及制造過程的自動化。在國家政策的扶持下,制造業將繼續引入人工智能前沿技術,使制造業向智能制造邁進。
工業自動化方興未艾,拓斯達還在加大在創新方面的投入。2017年7月11日,廣東拓斯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與深圳大學簽訂產學研合作協議書。雙方在機器人、智能精密加工裝備、物聯網技術與設備等領域的應用等方面直接聯盟。
最新的動態是,7月24日,拓斯達宣布擬使用自有資金人民幣2200萬元,設立四家子公司。其中的廣州拓斯達科技有限公司注冊資本為1000萬元人民幣。公司表示,設立廣州子公司是為了進一步深化公司機器人研發、制造業務,優化產業布局,利用當地良好的機器人研發、制造孵化平臺,進一步提升公司機器人研發、制造能力,增強公司核心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