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以7.75億美元收購KIVA System,讓在倉庫中來回穿梭的橙色機器人成為亞馬遜倉庫最酷的風景線,它們托載著移動貨架運到分揀人員面前,大大提高了訂單出庫的效率。
然而,將貨物從移動貨架上取下,按照訂單分揀到不同的客戶并打包出庫,這些工作目前仍然需要人手完成。
按照亞馬遜機器人物流負責人Scott Anderson的說法,“光是簡單的將從未見過的物品識別出并揀出,就需要一系列復雜且先進的軟件及硬件,且目前還難以商用化。”
這需要機械手臂能夠像人手一樣精準、快速地從一堆貨品中揀出單件、多件貨品,同時不損傷其他貨品,需要機器視覺、三維感知、運動控制等多項技術的無縫配合。
這看似簡單的任務遠比人們想象的更難實現。不久之前,貝佐斯公開表示未來十年內才會有商業機器人能夠像人類一樣可靠地抓取物品。
為了加速“無人倉庫”時代的到來,亞馬遜2015年起每年都會公開舉辦機器人揀選挑戰賽(Amazon Picking Challenge)。據了解,首屆挑戰賽中只有一半的隊伍成功從貨架上揀選出一件貨品。
揀選機器人已經在國內倉庫中“上崗”
在這樣一場全球范圍內的“Intelligent Manipulation”競賽中,一位麻省理工學院電子信息工程學博士表現突出,作為MIT-Princeton 聯隊技術架構總負責人,俞冠廷在2015—2017年連續三年沖進前三名。

CTO俞冠廷于2017年帶MIT-Princeton聯隊參加Amazon Picking Challenge
2018年4月,俞冠廷作為聯合創始人兼 CTO,與卡耐基梅隆大學計算機學院機器人學博士周佳驥(CEO), 北京大學邢梁立博(COO)一起創立XYZ Robotics,周佳驥在讀期間曾獲 2016 年全球知名機器人學術會議 ICRA 的最佳論文獎,是大會創辦30年來第三位以第一作者身份獲獎的華人。
近期,XYZ Robotics已完成由高榕資本、晨興資本領投的 800 萬美元 A 輪融資,天使輪投資人創新工場、New Wheel Capital及硅谷無人駕駛公司Aurora CTO Drew Bagnell跟投。
去年12月,提供機器人揀選方案的RightHand Robotics獲得了2300萬B輪融資。XYZ Robotics是國內該領域第一筆大額融資。
據俞冠廷介紹,在“亞馬遜揀選機器人挑戰賽”技術積累的基礎上,XYZ Robotics已經開發成熟了兩項核心技術。
第一項是可處理倉庫動態更新的萬級 SKU 商品的機器視覺能力。
第二項是機器人柔性夾具設計能力。針對大小、形狀、重量不同的物品,機械臂末端需要不同種類的執行器——大吸盤、小吸盤、抓手。XYZ Robotics 研發出了執行時長僅 0.6 秒的執行器快速切換系統,在不損失效率的前提下提升了系統可處理商品的范圍。

2018年12月,XYZ Robotics 推出了旗下首款應對多品類混雜商品的播種自動化揀選工作站,應用于國內頭部物流企業的蘇州倉庫,機器人揀選效率可達人工的 1.5 倍以上,且無需事先采集任何商品信息。
機器人離“Pick anything Place anywhere”還有多遠?
XYZ Robotics CEO周佳驥坦陳目前能夠應對倉庫萬級SKU的系統仍需要經過嚴密測試,如何動態識別、處理萬級以上的SKU,同時確保準確率和穩定性,仍需要在復雜的倉庫環境中部署、測試。
2017年雙十一前夕,京東全球首個全流程無人倉的視頻在全網流傳,這支頗具未來感的視頻似乎已經實現了貝佐斯的夢想,自動揀選機器人也在其中。
據周佳驥介紹,目前倉庫中有幾種類型的工位——搬運、打包、揀選、播種(把多份訂單集合成一批,把其中每種商品的數量分別匯總,再逐個品種對所有客戶進行分貨),XYZ承擔的是播種工位,“上端有一個揀選人員會在貨架上集中揀選,我們做的二次分揀。”
相比于京東無人倉的全流程再造,XYZ Robotics不用打亂倉庫原來的工作流程。考慮到上下游工人節奏有可能的不一致性,XYZ Robotics還會加一些緩存,即使上下游工作有差異,機器人依然可以正常工作。
XYZ Robotics的客戶目前以品牌電商、物流企業的垂直倉儲為主,據周佳驥透露,“一些頭部品牌商的付費能力強于電商,有很多客戶有非常強的自動化意愿。”
為了盡快拓展可以處理的SKU規模,XYZ Robotics自己建立了一個小型無人倉,每天24小時運轉,SKU不斷更新,來測試揀選機器人的的工作表現,找出SKU越來越長尾之后可能會出現的bug。
當然,Pick anything. Place anywhere anyway.的想象空間不止于物流領域。據周佳驥介紹,在工業領域的每一個細分行業,都有許多人在做與揀選類似的事情,都以手眼協調為核心技能。
只不過,在工業領域XYZ Robotics并不會照搬物流領域的產品思維,更傾向于以輸出軟件的方式,服務集成商,把半結構化情況下的手眼協調能力賦能給各個行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