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有趣的小故事是,作為iRobot最受歡迎的產品,最初的Roomba吸塵器機器人的設計里只有小刷子,并沒有吸塵的功能。但是當樣機被討論組試用后,根據得到的反饋信息,吸塵功能才被加入機器的設計里。
創新
隨著人工智能技術在家電行業的應用潛力越來越被看好,機器人時代快要來臨了,更多企業開始研發此類產品。Weinstein表示,相對于大多數半路出家的家電企業來說,iRobot專注開發機器人技術達到24年,已積累超過500項專利技術,因此他們具有的優勢是其他企業短期內難以超越的。不僅如此,iRobot投入在新品研發上的資金比例也遠超過一般的家電企業,Weinstein透露,iRobot每年投入在這部分上的資金達到前一年公司總營收的12%,而其他同類企業的數據只有7%到9%。
對于技術優勢明顯的高新技術企業來說,被惡意模仿是最頭疼的問題,不過iRobot似乎并不存在這方面的困擾。Weinstein告訴《機器人應用與市場》,以iAdapt系統為例,作為iRobot公司最核心的技術之一,iRobot500多項專利技術很大一部分和iAdapt系統相關,通過專利申請可以很好地保護相關技術。另一方面,這項技術本身也并不能被輕易復制,因為iAdapt系統本身包含著一個非常復雜的計算方法。
簡單來說,iAdapt系統就是確保機器人能夠在繞過所有障礙物且不撞到家具的情況下,自動走遍房間的每一個角落,這里面有很多技術上的難題。比如,要怎么確保它在不撞到家具的情況下跑遍每一個角落。iRobot的機器人產品里安裝有多個感應器設備,在機器工作的時候,感應器會根據它們接收到的環境信息對機器人的下一步行為隨時進行投票。然后再由行為引擎根據收集到的感應器信息和安裝在系統中的特定算法,最終決定機器人下一步走向。正是這套算法使得安裝有iAdapt系統的機器人可以完美地完成工作。換言之,兩道門檻加大了復制iRobot技術的難度:第一這個算法難以破解,第二要得到相應的硬件技術也比較難。
除了技術上的創新使得iRobot保持行業的優勢地位之外,對于合作伙伴的開放態度也是其制勝手段。作為一家科技公司,iRobot可能并不善于解決機器人在使用中遇到的實際問題,他們的做法是找到擅長該領域的公司合作。
在清潔機器人的開發過程中,iRobot的合作對象包括了專注于工業清洗的美國莊臣公司(SCJohnson)。“通過跟他們的合作,我們獲得更多清潔方面的知識,這對完善產品功能相當有幫助。”Weinstein對記者表示。
另一個例子是AVA500遠程視頻會議機器人,iRobot的擅長領域是讓機器人能夠通過感應器設備在辦公空間里自動導航去往指令目的地。而實現這一功能的“通信”則不是iRobot的長處,因此他們求助于通信專家思科(Cisco),由思科提供一套優秀的無線通信系統,雙方合作確保該系統能夠在iRobot的基座上運作良好。
困局
家用機器人行業擁有巨大的潛力,以吸塵器產品為例,2013年的該類產品銷售中,雖然智能吸塵器的零售份額僅占6%,但銷售額卻占到了15%。另外,根據美國研究公司(ABIResearch)的統計,2012年,全球消費的機器人產品總額已經達到16億美元,他們同時還預測,到2017年這一數字將增長至65億美元。
從2011年進入中國至今,iRobot在中國擁有近500個零售點,同時在天貓和京東等電子商務平臺上銷售產品。iRobot機器人集中于中高端市場,產品售價從2000多元到6000多元人民幣不等,相比大多數國產的機器人1000以下價格貴出不少。但高定價并沒嚇住所有消費者,Weinstein透露,2013年,iRobot在中國市場銷量增長超過了三倍。
不過,就算是家用機器人行業的老大,iRobot也面臨著一個尷尬的問題:雖然潛力巨大且市場增長迅速,但這個行業仍然處于高投入低產出的階段,產品的市場推廣難度超乎想象。根據iRobot的財報顯示,其2012年在市場營銷上投入較2011年同比增長22%,但當年營收下降6%。此外,難以和高科技企業的身份匹配的是,iRobot的凈利潤率僅與國內普通家電企業差不多,均在5%左右。
實際上,家用清潔機器人市場遠沒有被完全地開發出來。即使是在相對成熟的美國市場,從2002年全球首臺掃地機器人上市至今,掃地機器人在美國家庭滲透率也只有16%,在中國這個數字更低,僅僅只有0.4%。家電行業分析師梁振鵬表示,中國市場目標人群很少,產品價格高是造成推廣艱難的重要原因。雖然智能家電行業的市場增速很快,但真正被普遍接受還需要一個過程,市場爆發期最快也要3到5年之后才會到來。
Weinstein并不諱言這樣的情況:“我坐飛機的時候還常被人問起,Roomba(真空吸塵機器人)真的可以完全代替人的工作嗎?”Weinstein一邊攤手一邊這樣說道,“iRobot很清楚自己在技術上沒有問題,但是在任何市場,最大挑戰永遠是,如何讓更多人了解我們的產品,因為我們有這個信心,一旦他們用過之后,就會認可我們的產品。”
顯然,讓消費者真正了解家用機器人,仍然是iRobot最需要做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