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戰略記者 葉兮

現狀透視
我國工業機器人本體企業數量眾多,但大小和實力參差不齊,除了四小龍(新松、埃夫特、埃斯頓、廣數)擁有一定的市場、資本和政府背景,廣州啟帆等以量走貨外,其他企業大都處于少量出貨的階段。在這種現狀下,企業需要不斷投入資金來維持生存和發展,日子顯得捉襟見肘。
本體廠商轉變成系統集成商
難則思變,當前我國工業機器人本體廠商面臨著資金緊張、產品利潤薄弱的壓力,有的企業甚至只出不進,缺錢成為普遍現象。因此,他們紛紛從各個方面加以改變,希望打破僵局。
首先,退出本體廠商的圈子。墻內開花墻外香,不明就里的人會對工業機器人本體產生極大的興趣和熱情,不斷有企業涌入進來,而身在其中的企業恨不得趕緊沖出圍墻。不少企業經歷了一段時間的嘗試后,紛紛從本體廠商轉變成系統集成商,“不在這個圈里玩了。”
在資本市場做文章
還有部分企業一方面在產品上做儲備,另一方面將目光瞄準新三板等資本市場,紛紛與資本聯姻,或者與上市企業聯合,成為他們的業務之一,或者登陸新三板等資本平臺,再或者與投資公司達成對賭協議等等。
創新營銷手法
當然,作為國產本體企業,如何快速建立起銷售出海口是根本的出路。于是,企業紛紛推出免費試用、收取節省人工的費用等等方式來推廣自己的產品。當企業的產品尚未得到市場更多認可的時候,這種方式能夠引起應用方的興趣,是國產本體企業的過渡性做法。

原因分析
我國國產工業機器人如果要實現發展,必須在本體上有國產自主品牌,這對于未來我國機器人產業的發展至關重要。然而,我國當前本體企業的生意為何這般難做?其原因不外乎核心零部件以外購為主、市場尚未真正起來、國外品牌降價以及同行競爭激烈所致。
核心零部件靠外購
工業機器人本體主要包含減速機、控制器、驅動電機等關鍵零部件,這三種零部件的成本約占整個機器人本體的60%以上。然而,這三塊也是國產的最大弱點,尤其是減速機更是存在一定的技術障礙。根據統計,目前我國國產工業機器人本體中有近80%以上是采用國外品牌的減速機,RV減速機幾乎超過90%。在這一前提下,國產工業機器人本體要想實現突破還需要長時間的努力和追趕。
市場尚未起來
目前的制造業水平亟待工業自動化改造,但機器人能夠進入中小型企業,或者汽車等之外的市場還需要一定的時間。我國制造業大國的身份并不能代表自動化水平的高低,眾多中小型企業尚處于觀望和觀察之中,而部分行業因為自身的原因不能完全使用機器人等自動化設備,種種市場客觀原因導致了市場并未真正起來。
國外品牌降價
由于我國工業機器人起步時間較晚,尚未出現與國外品牌相匹敵的企業。而國外四大家族無論是產品還是品牌都已經相當成熟,因此進入中國市場順風順水。國內機器人本體廠商希望依靠價格乃至性價比對抗國外企業,熟料國外企業也在紛紛降低價格,并且在個別產品上價格更優于國內廠商,這種壓倒性趨勢讓國產工業機器人本體企業更加尷尬。
同行競爭激烈
不僅面對國外企業的侵襲,國內同行企業之間激烈的競爭讓這一市場陷入混亂。同一類別的產品價格參差不齊,有些甚至相差2倍。有企業表示,“比如四關節機械手,去年有人賣到18萬元一臺,但今年就有企業賣到三萬元一臺,這種巨大的落差讓企業措手不及。“或許人們還在疑惑價差背后的原因,但現實是整個市場都陷入了比拼價格的階段,越來越低的毛利潤讓本體廠商坐立不安。
未來我國工業機器人本體廠商的命運何去何從,市場格局如何變化,這有待于市場本身的發展。從我國市場發展規律來看,無論是機器人還是其他產業,只有經歷過一番寒徹骨的大洗牌、大廝殺過程,才能逐漸回歸到有序的競爭狀態。
工業機器人是新興的朝陽產業,面臨著外部大軍壓境、內部爭斗的壓力,而部分走在前列的企業已經初步劃分了市場格局。眼看著蛋糕的分配即將成型,還在觀望的企業們還敢進來挑戰一番嗎?估計仍然有不少企業正在籌劃,未來這塊市場是否會出現新的變化,猶未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