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4日,福建醫科大學附屬協和醫院12號手術室,一臺由“達芬奇手術機器人”執刀的左肝葉切除手術正在進行。
幫助醫生完成300多臺大手術
4月14日,福建醫科大學附屬協和醫院12號手術室,一臺由“達芬奇”執刀的左肝葉切除手術正在進行。
主刀醫生陳燕凌教授坐在手術臺旁的操控車上,對著3D目鏡,借助遙控手柄,熟練地操控“達芬奇”的四條機械臂,精準執行各項精細操作。2小時后,手術完成。
當天接受手術的葉先生是肝癌患者,需切除左肝葉。如果做傳統的手術,得先開一個30厘米長的大口子。如今,有了“達芬奇”幫忙,只需在患者身上打5個筷子粗細的小孔,便可以完成切割、縫合等操作。再開一個5厘米長的小口子取出切除的左肝葉,就能完成手術。這樣一來,創傷大大減少,不僅可以減少術中出血,術后恢復也更快,真正達到微創效果。
這只是“達芬奇”在復雜手術中大顯身手的一個案例。事實上,“達芬奇”走進協和醫院一年多,已幫助醫生完成了300多臺復雜手術。
值得一提的是,本月初,陳燕凌教授帶領其團隊,輔助“達芬奇”,完成了全省首例機器人輔助膽總管切開取石手術。
陳燕凌教授介紹說,患者張女士是一名25歲的年輕媽媽,孕期膽絞痛頻頻發作,生完寶寶后,腹痛癥狀加重,且出現黃疸。術前影像學檢查發現,患者的膽囊管過于迂曲冗長,加上膽總管擴張不明顯,傳統開腹手術取出膽總管的結石難度較高,術中可能難以順利留置T型管。
為了保護膽總管末端十二指腸乳頭的完好功能,陳燕凌教授決定發揮“達芬奇”精細縫合的優勢,聯合術中膽道鏡為張女士施行手術。手術過程中,他操控“達芬奇”的靈活操作臂,在細小的膽總管壁上切開一個不足1厘米的小口,通過“達芬奇”的高清視野引導,向膽總管內置入膽道鏡,通過取石網完整取出膽總管內結石。最后他指揮“達芬奇”,采用“細針細線”,在膽總管壁不到1厘米的小口上精細縫合關閉膽管切口,實現了膽總管切口的I期縫合,無需放置T型引流管,保證膽總管內壁黏膜的完整性,整臺手術僅用2小時,術中出血僅10ml,術后第一天張女士即下床活動,術后第三天即恢復飲食,無膽漏等相關并發癥。
“該手術將 達芬奇 及膽道鏡完美結合,體現出 達芬奇 在治療復雜膽管結石的獨特優勢。”陳燕凌教授說。
這是自協和醫院肝膽外科應用機器人開展肝臟腫瘤手術、胰腺腫瘤手術及保膽等手術以來,不斷拓展機器人手術的適應癥,成功將“達芬奇”用于膽管結石的治療。
把手術做得更精準更細致
“達芬奇”究竟好在哪?這是患者最關注的。
“達芬奇手術機器人,更準確地說叫達芬奇機器人輔助外科手術系統,由三部分組成:外科醫生控制臺、三維高清成像系統和配有四條機械臂的手術系統。”陳燕凌教授說,相比傳統的腹腔鏡有很多優勢:其一,視野更好,它具有放大15倍的三維成像系統,窄小空間的結構,也可以看得很清楚;其二,機械臂高度靈活,七個關節可以旋轉540度,能夠模擬人手和手腕的動作,醫生操作起來非常方便,可以在腹腔內進行精細的操作,把手術做得更精準、更細致、更穩定。尤其在縫合上,能夠進行超精細縫合。
同時,陳燕凌教授指出,機器人手術系統是一種先進的微創手術平臺,高難度手術的完成仍然需要主刀醫生具有豐富的開腹手術、腹腔鏡手術經驗,沒有一定的積累是不行的。
“ 達芬奇 實現了人機的高度協同,讓醫生擁有一雙更明亮的眼睛、更靈活的雙手。比如,我做一個縫的動作, 達芬奇 就模仿著做一個縫的動作;我做一個剪的動作, 達芬奇 就模仿著做一個剪的動作。操控車能將我的手術動作準確無誤地傳遞到機械臂,讓它執行和我一樣的動作,整臺手術還是我在做。另外,我腳上有十個控制鍵,比如有止血鍵、切割鍵、離合器等。”陳燕凌教授說,操作“達芬奇”比開車復雜多了,需要手、眼、腳的高度協調。
熟悉這項新技術,培訓不可缺少。目前,我省只有協和醫院引進了手術機器人。協和醫院有10個醫生在香港參加嚴格的培訓后,取得了經亞太地區認證或授權的操作“達芬奇”的資質,獲準“上崗”。
陳燕凌教授介紹說,自肝膽外科開展首例達芬奇機器人手術至今,安全性沒有問題,患者反饋效果還不錯。僅他所在的科室,已開展了機器人下肝葉、特殊肝段、半肝切除手術,機器人下胰十二指腸、胰體尾切除手術,以及機器人下保膽手術等,尤其是將其應用于復雜的膽石癥手術,是一次重要的技術革新。
手術注定離不開外科醫生
采用“達芬奇”進行手術,費用高嗎?“一般來說,花費比普通手術貴3萬元。”陳燕凌教授說。
據介紹,目前手術機器人由國家統一招標,醫院購買需要申報,然后開會論證,最后由相關部門結合醫院論證內容才制定購買名單,每臺機器人造價上千萬元。
買到手術機器人的醫院還需要面對高昂的耗材開支。陳燕凌教授說,以機械臂為例,末端的一個耗材就需要幾萬元,10次手術后,就自動報廢。
記者采訪了一些市民和網友,不少人嫌貴。但不少患者和家屬,還是樂于接受這一新科技。畢竟,在經驗豐富的醫師手中,“達芬奇”能為患者提供更加安全和舒適的手術體驗。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人工智能被首次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引發了市場對包括醫療領域在內人工智能應用的極大熱情。人工智能+醫療,究竟會帶來什么變化?目前來看,在“真刀實槍”的手術領域,機器人展現出一定的前景。但這并不意味著做手術可以完全交給“達芬奇”,因為它現在只有人工,沒有智能。
“醫生是一個很復雜的行業,不同的人得同樣的病,也有不同的類型、不同的程度、不同的范圍,而且每個人的結果都不一樣。手術這種行業,是注定離不開外科醫生的,它既需要靈活的操作,又需要思維,外科醫生的復雜性就體現在這里。”陳燕凌教授說,手術機器人是在醫生知識和經驗的指導下進行手術,只能按設定的程序和流程去做,不會隨機應變,所以,機器人永遠代替不了人類。
盡管醫療“黑科技”一日千里,但手術機器人仍處于發展初期,還只是一個機器臂。試想,如果把手術完全交給一個冷冰冰的機器人,患者和家屬不害怕嗎?“我們有很多的醫護人員在保駕、在操縱 達芬奇 ,單靠機器人做手術不現實。”陳燕凌教授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