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中國3C行業從業人數達到數千萬,只要其中30%被機器人替代,對小型機器人的需求就是幾百萬臺,相當于幾千億的市場規模。長盈精密和安川共同看好小型機器人以及機器換人市場,決定利用雙方優勢,聯手打造小型機器人龍頭企業。
在中國工業機器人市場快速崛起的背景下,工業機器人四大家族正在加速布局中國。繼與美的共同出資成立合資公司進軍機器人領域后,4月24日,安川再與長盈精密在廣東東莞正式簽約,成立機器人合資公司,開發最新一代小型六軸工業機器人。
繼與美的共同出資成立合資公司進軍機器人領域后,4月24日,安川再與長盈精密在廣東東莞正式簽約,成立機器人合資公司,開發最新一代小型六軸工業機器人。
根據此前長盈精密發布的公告, 4月7日,長盈精密已經召開董事會全票通過了與安川共同對外投資設立合資公司的議案。
其在發布會上預計,合資公司于2017年和2018年將分別生產機器人500臺和2000臺,在2021年達到年產10000臺的規模,加上系統集成和標準工作站,實現年銷售收入32億元。
安川是全球工業機器人四大品牌之一,掌握伺服電機和運動控制系統等機器人核心技術。長盈精密是一家從事移動通信終端、數碼產品和光電產品精密金屬外觀件生產的企業,近年來在自動化方面投入巨大,自主完成了2000多臺機器人的集成應用。
“師夷長技”
長盈精密在公告中稱,合資公司名稱暫定為廣東天機機器人有限公司,合資公司注冊資本為5000萬元,其中長盈精密出資3250萬元,占注冊資本的65%。安川電機出資1250萬元,占注冊資本的25%;安川通商出資500萬元人民幣,占注冊資本的10%。
在合資公司存續期間,安川應持續提供合資公司所需的技術、專利、工藝、體系建設上的支持,包括但不僅限于機器人底層技術、生產工藝、測試評價體系、品質管理體系、供應鏈體系、人員培訓體系等。
而長盈精密則需要給合資公司及安川提供銷售市場,設計公司、關聯公司和供應商中需要采購工業機器人的客戶等。
實際上,這已經不是長盈精密第一次涉足機器人領域。2015年長盈精密通過收購東莞市松慶智能70%的股權成立天機自動化平臺,在機器人、控制系統、自動化集成等方面進行布局。
值得一提的是,長盈精密與四大家族中的另一成員發那科此前有過密切合作。 依靠發那科的協助,長盈精密在2015年成立了工業自動化小組,專注CNC加工、注塑機,模具加工等工序的自動化改造。
長盈精密董事長陳奇星曾在2016年一次說明會中表示,長盈精密當時接近4000臺自動化生產系統,基本以發那科的設備為主。
而且這種合作不僅局限在業務層面。發那科機器人事業本部機器人研究所技師長(總工程師)沈崗還在2015年進入了長盈精密的董事會,任職至今。
有知情人士告訴記者,此次成立的合資公司,長盈精密本打算繼續與發那科合作,但因為控股權問題等因素最后才選擇了安川。
記者就此事聯系長盈精密,其證券部相關人士表示,此次合作之所以選擇安川而不是發那科,一方面是因為安川的合作態度相對開放,若與其合作,長盈精密可控股新合資公司;另一方面,安川的伺服電機和運動控制部件全球領先也成為其優勢因素之一。
但上述人士強調,長盈精密與發那科的其他合作將正常進行。
看好小型機器人以及機器換人市場
小型機器人顧名思義就是體積小,承載小,應用場景與六軸機器人不同的產品種類,近兩年隨之四大家族企業紛紛推出了小六軸,或者協作機器人,國產機器人企業紛紛效仿,雨后春筍。也在近兩年成長起了一批這樣的企業。
從應用行業來講,小六軸機器人最關注的是電子產品制造,也可以說他們的誕生就是瞄準3C產品。
長盈精密近幾年來對自動化投入巨大,建立了一支強大的系統集成隊伍,自主完成2000多臺機器人的集成應用。同時作為3C行業的龍頭企業,長盈精密對3C行業的工藝研究非常深入。隨著公司的發展,除現有的應用之外,長盈精密對機器人的需求超過上萬臺。長盈精密強大的系統集成能力、豐富的行業經驗以及持續的內部需求與安川的領先技術完全互補,這次合作一定能改變全球3C行業小型六軸工業機器人的格局,改變國產機器人質量差以及缺乏核心技術的現狀。此次合作的首款小型六軸機器人數據也全面曝光:7kg負載,±0.02mm的重復定位精度、IP67的防水等級等,同時兼顧所占空間小、價格優等特點。首款機器人將于8月份正式投入市場,合資公司預計在2021年實現年產10000臺的規模。
關鍵零件壁壘
四大家族近兩年在中國快速擴張,除了安川和發那科有所動作,ABB僅在2016年就與華為、長虹、拓斯達等國內3C家電行業應用端和集成商龍頭達成機器人方面合作。
雖然2017年1月美的完成要約收購庫卡集團,但也承諾確保其在運營上的獨立性,所以庫卡也在加快在中國的本土化。
中國工業機器人背后巨大的市場無疑令四大家族垂涎。工信部副部長辛國斌曾在今年兩會期間表示,2016年,我國工業機器人產量已經達到7.24萬臺,同比增長了34.3%。
因為快速布局,2015年前后,不包括優傲、川崎等在內,僅四大家族的機器人在中國工業機器人的份額就已經達到了70%。
根據工信部2016年初的一次摸底調查統計數據顯示,當時我國涉及機器人生產及集成應用的企業800余家,其中200多家是機器人本體制造企業。由此也可以看出,國內的很多機器人企業是從集成系統切入機器人領域。
最典型的是埃斯頓,其從做數控起家,2011年開始向上游機器人本體延伸,接連收購了意大利CMA機器人、上海普萊克斯等實現轉型。目前已經成為國產工業機器人四小龍之一,另外三家為埃夫特、廣州數控和沈陽新松。
在許多高端裝備行業出現的核心零部件依賴進口的問題也出現在工業機器人上。一位埃斯頓的技術人員告訴記者,目前埃斯頓的機器人制造,除了減速器之外,已經實現自研自產。
長城國瑞證券研究所指出,目前減速器、伺服體系首要依托進口,操控器通常由本體公司自產。全球高精度機器人減速器商日本納博特斯克和哈默納科兩家商品的占有率達75%。
同時對于機器人本體來說,也存在一定的壁壘。
天機機器人從誕生就有著貴族血統,有技術,有市場,對市場又充滿無限期待,長盈本就從代工發家,現在做自己的機器人品牌,又聯合了四大家族之一的安川,中西合璧,完美無瑕,又有著自己內部龐大的消化系統,不愁機器人賣不出去,但是要想賣給更多像長盈這樣的額企業使用,恐怕還有一段路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