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戰略機器人全媒體記者 熙文:不說話,先給大家看兩段數據。
日本
東京商工調查公司曾發表一份調查報告顯示,全日本超過150年歷史的企業竟達2萬家之多,2017年新增4850家,而幾年后將會有7568家滿150歲生日,而企業長壽的秘訣就是誠信和不上市。
德國
據統計,德國企業中員工數不足250人的企業在德國企業中占88%,超過1000名員工的大企業僅占2%。盡管規模小,但企業實力雄厚,注重創新,超過100年歷史的企業比比皆是。
在德國,沒有哪家企業是一夜暴富,迅速成為全球焦點的。他們往往專注于某個領域或某項產品,有很多“小公司”、“慢公司”,漸漸成為擁有百年以上歷史、高度注重產品質量和價值的世界著名公司,也被稱之為“隱形冠軍”。
再看看看中國企業的情況。
在我國,存活150年以上的企業僅有5家。有資料顯示,我國企業的平均壽命7~8年,小企業的平均壽命2.9年,每年有近100萬家企業倒閉。
說了以上這么多,并非刻意對比中國和日本以及德國的企業現狀,而是有意識的陳述事實,并警醒國產化企業,要做百年老字號,是難事,堅持的最后,就是品牌。
與很多人一樣,認同一句話,商業模式應該在很小的規模下就能驗證。
顯然,很多企業多是從熱鬧中誕生,于浮華處退場。
特別有針對性的,就是當前的國產機器人市場。
我們高喊著實現機器人國產化的口號已經多年,從最初的國家制定多個扶持、鼓勵政策到各地政府多種渠道的招商、補貼機器人公司,再到國家又重新規范行業發展,種種路徑表明,實現國產化是長遠目標,而這條路同樣漫漫長遠。
機器人要實現國產化的目的非常明確。
業內曾有一篇很火的文章《我們為什么一定要將機器人國產化?》
文中提到:為什么要機器人國產化?因為這個世界從來不是自由市場經濟,仍然是典型的叢林法則。任何時候,只有你能造的出來,別人才和你談自由市場。當你造不出來,面對的或者是高價傾銷,或者是徹底禁運。國產化不能保證所有國產化的產品最低價,但是能保證一攬子產品最低價。
的確如此,國產化是每一個國產機器人公司的夢想和初衷,我們知道機器人的核心零部件太難造,也知道我們缺錢缺人缺技術,但是我們不能缺少理想,不能缺少目標。
做生意要算賬,但是怎么算是個大問題。造機器人,造減速機要花錢,沒錯,甚至花冤枉錢。沒錯。因噎廢食嗎?所有的都有失敗的可能。但是一流的企業一流的國家一定不吝投入。
堅定了國產化的目標,似乎有了進入這個行業的理由,有了開辟機器人事業的噱頭。事務都有雙面性,難道國產化就一定要從一顆螺絲釘開始造起嗎?國產化就可以暢談趕超國外公司、動輒超越國際先進水平嗎?國產化就能輕松規劃未來遠大圖景、隨意提高公司市值、大肆宣揚機器人概念嗎?
答案肯定不是的。
日前采訪拓斯達董事長吳豐禮的時候,他多次表示拓斯達的企業理念在于一以貫之,無論上市與否,拓斯達堅持在這個行業,熱愛這個行業,并且愿意傾其全力維護行業。
說老實話,拓斯達的話語權明顯大過一般企業,但若有更多無論是財大氣粗還是小而美的企業,都能有同樣的認識,并且用實際踐行,國產化的口號絕非喊喊而已。
在國產化的道路上,企業你需要經歷的遠比你能想象的要難得多,誘惑也更多。在這個社會上,如果一家企業僅僅是靠著跟風、追隨、模仿起家,尚未系統地建構自身的核心優勢,也許一時半會會解決相關的溫飽,市場檢驗過后,企業究竟是被風吹跑還是扎進土里,立見分曉。
市場不相信眼淚,也不會平白讓企業難堪。
機器人國產化的道路雖長,大家一路同行,每家企業從最擅長的市場做起,終有一天,也能有所企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