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跟房地產相比,機器人實在只是一個算不上大體量的產業,但相同的是,房地產經過多輪的調控,價格依然上漲,且市場搶房現象屢創新高;而機器人似乎也正在經歷著越炒越熱,越叫喚越火熱的階段。
先來談談與各位息息相關的房地產產業。
去年國慶節各地就密集出臺以往認房認貸的調控政策,但是即使在“房子不是拿來炒的,是拿來住的”講話后房地產市場還是如脫韁野馬一路狂奔,顯示這次雷霆調控不如以前效果大,最終在今年只能繼續加碼調控,把傳統的限貸限購升級到限售,再在金融市場掀起一場去杠桿的戰役,凸顯出了去杠桿力度空前。
但結果呢, 每一次經濟乏力就搬出房地產這個救兵,群眾對“越調越高”“房價永遠漲”的預期就增強一次,最后對“房價只有橫盤-上漲這一種走勢的認知”根深蒂固。
來看下首季銷售情況,1-3 月商品房銷售面積累計同比增長19.50%,增速較1-2月下滑5.60 個百分點。自實行新一輪的調控以來,3月商品房銷售面積同比仍然保持增長14.67%,但增速較2月回落了10.43個百分點,主要是受高基數影響,從銷售數據看仍保持增長,但增速開始回落。
對于房地產,無需多言,說多了都是淚。
再來看看各位賴以生存的機器人行業。
我國機器人行業的發展已有近二十年的歷史,但真正開始火熱主要是在2011年以后。在這幾年當中,國家共出臺了多項政策鼓勵和扶持機器人產業發展,《智能制造發展規劃(2016-2020年)》、《機器人產業發展規劃(2016-2020年)》、《十三五戰略性新興產業規劃》、《工業機器人行業規范條件》、《關于促進機器人產業健康發展的通知》等文件先后出臺。
同時包括北京、上海、深圳、廣東、天津、東莞、佛山、廣州、青島、蕪湖、重慶、江蘇、山東、福建、杭州、嘉興、海寧、溫州、洛陽、泉州等地紛紛出臺機器人補貼政策,一時間,機器人企業在中華大地踴躍出現。
據統計,我國機器人企業數量超過5000家,部分企業包括傳統做自動化設備的公司改名而來的、只有概念沒有產品的、上市公司或大型公司設立機器人事業部的、以及從其他行業轉型而來的公司等等尚未完全統計。
機器人熱帶來的各種逐利現象和同質化業務比比皆是。
如,機器人培訓業務與培訓機構各立門戶,大相比拼;機器人教育基地其實就是各類服務機器人的展示;資本、投行、銀行紛紛力捧機器人概念上市公司;主營業務發展乏力的傳統企業快馬加鞭進軍機器人行業;商超、銀行、公共中心、餐飲等公共場合借助機器人大搞營銷推廣??????
如同房地產一樣,真實的機器人企業每天都在高喊著“不掙錢”的口號,同時對不斷新進行的業者們一邊旁觀一邊敵對。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誰叫這個產業畫了那么大的一個餅,還沒看見邊緣呢,哪有人肯放手?
好嘛。最后借用業內諸君的一句話:機器人水深水淺,誰進誰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