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臺機器人,能讓清洗高空幕墻變成全自動,一臺機器人一天可以清潔1000平方米以上的幕墻,抵過至少5個“蜘蛛人”。
如今,越來越多的產業廣泛使用了機器人。下棋、跳舞、畫畫……機器人似乎無所不能。日前在廈門國際會展中心舉辦的2017廈門工博會暨第二十一屆臺交會上,如何順應“中國制造2025”“工業4.0”的浪潮,促進智能制造,創造兩岸制造業新優勢成為最熱話題,而機器人更是吸睛無數。
據了解,在市場和政策的雙重利好下,近年來,機器人產業迅猛發展。特別是在一系列利好政策的刺激下,地方政府對發展工業機器人產業持續升溫。2016年,我國工業機器人產量已經達到7.24萬臺,同比增長了34.3%,產業規模日益擴大。業界預計,未來10年,中國工業機器人市場的總規模將達6000億元。然而,機器人產業快速發展的背后,仍有隱憂,存在無序開發、高端產業低端化等現象。
“機器換工”助推機器人產業
“一臺機器人一天能完成相當于3名熟練工人的工作量。”路達(廈門)工業有限公司技術中心負責人介紹說,目前公司已擁有上百臺機器人。
工業機器人的制造成為本次廈門工博會一大亮點,多家工業機器人制造商均表示,今年開春以來,訂單明顯增多,工廠正在進一步擴大生產。
在產業領域,從中國制造向中國智造轉變已迫在眉睫,在這種背景下,政府著力推動傳統制造業改造升級。而另一方面,近年來,在面對招工難的問題,越來越多的企業實施了“機器換工”,促進了機器人產業的發展。
2016年,福建省實施“機器換工”約5150臺套,“機器換工”技術改造的推廣給行業生產組織帶來了革命性變化。目前廈門工業機器人年均增速超20%。雖然廈門的機器人產業尚處于培育期,規模較小,但成長較快。特別是企業在轉型升級中紛紛把智能裝備提升、“機器換工”作為技改重點。
此前,廈門一家科技公司發布了一款智能教育機器人,引人關注的是,雖然產品首次面市,但公司已經完成兩輪融資,估值達數億元人民幣。
智能制造正在為各行各業帶來深刻變革,各地在不斷提高技術裝備水平的同時,通過“機器換工”,推動傳統產業進行智能制造。廈門衛浴行業走在各行業前列,去年全行業通過智能改造實現產品轉型升級,共節約人力20%,提高工效6至9倍;服裝行業利用智能終端提升客戶體驗,推出個性化定制、戶外運動用品應用GPS衛星定位、3D試衣鏡等,帶動了行業的可持續發展……
業內人士分析,我國制造業產業大多以勞動密集型為主,伴隨勞動力結構性短缺以及勞動力成本的急劇上升,以機器人為代表的智能裝備市場需求量大增。當前,我國已經有了一批有實力的機器人相關企業。2016年泉州機器人及其零部件產業銷售收入約20億元,涌現了華數、嘉泰等一批具有較大發展潛力的企業。
此外,智能制造將為設備和軟件行業帶來機會,機器人、傳感器、工業軟件、3D打印等都蘊含巨大的市場容量。
創新能力亟待提高
據了解,在參加廈門工博會的4萬多名客商中,對機器人有需求的多為中小型制造業企業。目前,很多客戶對機器人生產、加工的產品個性需要和精細處理,往往不滿足于標準化設備制造,而更希望有針對本企業部件加工的“私人訂制”。
但采訪中,不少機器人生產企業相關負責人表示,較難滿足企業提出的需求。由于技術人才缺口較大,造成技術研發較為滯后。同時,國產與進口的產品在技術上還有一段差距,機器人制造供應鏈體系也亟待完善。
廈門工博會上,利用德系部件組裝成的工業機器人,在展廳里出現的不在少數,也是眾多制造業客商詢問的對象。業內人士表示,目前整個機器人制造行業大部分是半自動化的,國外機器人企業占據了我國機器人市場約90%的市場份額。由于缺乏關鍵核心技術,國內機器人產業大部分處在做系統集成的階段。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全國有20多個省市把機器人作為重點產業進行培育、推進發展,全國已建成和在建的機器人產業園區超過了40個,機器人企業數量超過了800家。然而,核心部件依然是中國工業機器人的弱點。目前,國內企業在核心部件精度、可靠性和穩定性等方面難以與日系、德系相比。展會上,一些打出“自主研發”旗號的機器人展位上,交換名片的訪客寥寥無幾。
據民進泉州市委員會介紹,泉州市工業機器人雖具備一定規模,但仍存在一些問題,如創新能力薄弱,核心技術和核心關鍵部件受制于人,影響機器人產業發展。在工業機器人的應用方面與歐美日等發達國家存在較大差距,現階段鼓勵工業機器人產業發展方面的政策還偏少。
整合產業創新資源
“機器人是一個多學科體系,要從實驗室的技術真正實現產業化的跨越,需要把軟硬件各種不同的技術進行整合。”專家指出,提升人才素質是機器人產業發展的根本之源。
“發展機器人產業,不是要追風口,而是要攻‘關口’,選準產業的瓶頸進行突破。”此前,工信部裝備工業司負責人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