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1739年,人類就已經從自然界尋找制造機器人的靈感了。當時,法國人Jacques de Vaucanson做了一只“機械鴨子”,可以自動進食和排泄(雖然并不是真的把食物消化掉)。到了20世紀,英國神經科學家William Grey Walter發明了世界上第一臺三輪機器人,被稱為“烏龜”。
在如今機器人行業的發展中,常常能看到生物學的身影,因為仿生能夠幫助機器人更好地適應自然。例如Boston Dynamics的“大狗”、會飛的蜻蜓機器人、軟體章魚機器人等。
近年來仿生機器人的發展也催生了許多有趣、創意十足的發明,以下是7種最具代表性的機器人。
1.章魚機器人Octobot
哈佛大學的研究人員發明的Octobot是第一個完全“自給自足”的全軟體機器人,它沒有電子硬件,也不需要連接在計算機上就可以移動。機器人內部嵌有電路,并以過氧化氫產生的化學反應為驅動力,外部材料由3D打印完成。
蠑螈被稱為“活化石”,它對研究地球上早期動物具有重大意義。為了更好地了解它們的行動方式,瑞士科學家們在X光下觀察蠑螈的行走方式。鑒于此,他們創造了Pleurobo。這個機器人看起來有點嚇人,但它能像兩棲動物一樣爬行,穿過草地。同時,該團隊認為,這對研究蠑螈的中樞神經網絡提供重要幫助。
3.蜻蜓微型無人機Dragon Fly
現如今,葉片已經成了消費級無人機和工業無人機的標配。但是,葉片轉動時不可避免地會發出噪音,而且功耗也很大。英國國防部從蜻蜓身上找到靈感,制造了一款微型無人機,它體型小,是戰場上監視敵情的好工具。
4.鴕鳥Cassie
以人類為靈感,雙足機器人已經很常見了。而美國俄勒岡州立大學的研究人員受到鴕鳥這樣大型雙足動物的啟發,創造了仿生機器人Cassie,它跑起來速度非常快,而且無頭的設計能避免摔倒。
5.Spot Mini
波士頓動力公司開發出的雙足及四足機器人各有特點,相比于之前開發的機器人,Spot Mini行動更敏捷也更安靜,能在狹窄的空間里行走,也能低身鉆過障礙;就算不小心跌倒,也能在機器手臂輔助下站起來,靈活性與協調性頗佳。
6.機器人皮膚(甲殼蟲)
并不是所有仿生機器人的外表都像它的原材料。MIT就從金龜甲殼蟲身上發現了制造電子皮膚的靈感。在施加外力時,電子皮膚可以改變顏色。
7.蝴蝶Festo
Festo公司的蝴蝶機器人是與實物最相近的一款仿生機器人了。雖然它外觀很美,但是這樣輕巧的體型也意味著它們不能攜帶任何傳感器,只能依靠外部的攝像機進行拍攝。